“身为一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及时把握学生感受,灵活调整自己的工作。”聊起教学生涯的感悟,何伟民有说不完的话。刚上完两节试卷评讲课的他声音沙哑,但语气坚定。从见习教师到领导岗位,31年来,他从未离开过一线,在教学手段的传承和创新中,诠释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
严爱相济,走进学生心灵
“那个年代没有碎片化信息的干扰,生活相对简单一点,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是在研究教材中度过的。”1990年,何伟民师范毕业,成了吴江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乐在其中,一心扑在地理学科教育上,有空就钻研专业书,研究教育理论,在前辈教师、教研员的指导帮助下,一步步成长为教坛新秀。
三尺讲台上,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只有润物无声的坚持。何伟民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他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分层施教,让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充分吸收知识、实现自我超越。他幽默风趣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有学生在填高考志愿时主动报考了地理专业院系,甚至一路出国深造。
课程教学之外,何伟民担任过8年的班主任工作,“严爱相济”是他总结出的班级管理原则。“既要树立师道尊严,明辨是非、严于律己,又要打破隔膜,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信赖,才能发挥育人的最大效果。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夸奖,会成为学生读书的巨大动力。”为此,他提倡多谈心、多鼓励、多帮助,从不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任何争议都留待课后私下探讨。曾经他的班上有一名学生成绩退步明显,在校时频繁出现负面情绪,何伟民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地上门了解情况,经走访发现,学生的父亲卧病在床,家庭困难成为孩子精神压力的源头。何伟民积极在班级组织爱心募捐,让全体同学一起帮助这名有困难的同学。在集体的温暖下,这名学生渐渐走出阴霾,变得开朗起来。
与时俱进,把课堂还给学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届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以前一问一答的灌输式教育,已不再被今天的学生接受了。”在讲台上站了31年的何伟民,明确地感受到一届届学生内心状态的变化。在优越的物质条件、畅达的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关注个体感受,更青睐自我表达,相比于传统家长式的权威,他们更服膺于朋友式的互动。“教师要站稳讲台,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就应该主动谋求课堂转型。”他积极加强教学环节的拓展,引入更多小组讨论和议题设计,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哔哩哔哩等线上平台的精品网课也被加入日常教学中,成为新型的“教学辅具”。
2005年开始,在日常教学之外,何伟民走上行政岗位,先后在吴江中学、震泽中学负责教学建设。10多年前,主流的教学方针仍是“唯分数论”,文化课落后的学生,往往背负更大的学习压力。“那段时间里,我发现一些在艺术、体育等领域上展现特长的学生,也能够凭借特长招生进入到高水平大学,这为学校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发掘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让个性化的才能得到培养和施展,这成了何伟民在教学管理中努力的方向。
保护个性,让萌芽茁壮成长
“学生有个性是一件好事!”何伟民认为,在文化成绩以外,个性化发展同样重要。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运动、艺术、科研、心理健康等各种类型的社团和比赛在校园里百花齐放,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学校阳光体育节设置了精彩的开幕式和丰富的各类运动项目,比赛的覆盖周期从原来的一天半延伸到一个月,体育节不再是个别体育尖子的“秀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多样的赛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铜管乐队表演、校园歌手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调动起学生日常练习、研究和比拼的积极性。在育英科技节上,航空航天专业的研究员、工程师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获益匪浅。此外,震泽中学是区域内首个设立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学校,在及时为学生排解课业压力、疏导心理问题之外,还开设了心理健康的通识课程。
“以人为本,是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何伟民说,希望多元化的知识能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颗种子,待未来的某天破土而出,成就人生绚丽的篇章。(本报记者 陆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