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一扔”变“随手一分”,去年以来,全市各地进一步推行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其中,苏州高新区按照“一域一策”“一小区一特色”目标,打造“百姓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接地气连民心”的垃圾分类特色模式,镇湖街道更是用“绣花功夫”,从生活垃圾全周期多维度“分”出绿色文明新常态。
智慧“中枢”助力精准管理
“秀岸花园一区006号清洁屋发现有过时投放情况,请附近网格员立即前往进行处理。”巡查中,城管队员接到北太湖大道城市管理勤务指挥中心发来的指令。不到5分钟到达现场,10分钟内通过公共监控“溯源”。
网格员传出的指令得到快速反应,得益于勤务指挥中心“视频巡检”模块发挥的作用。目前,在镇湖各处清洁屋发挥同样作用的公共视频点位已建成30路,覆盖辖区内6个小区、15个清洁屋。
利用“视频巡检”模块,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每一座清洁屋内外的实时情况。系统对各类违规投放、收运情况溯源追踪,同时远程监督城管队员在问题查办过程中是否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针对管理区域面积大、跨度长、管控点位分散等特点,镇湖城管部门发挥城管勤务指挥中心作用,以“科技管理”为理念,实现一个空间办公、一张图显示、一张网支撑和一个系统统筹,将辖区各处清洁屋实时情况汇总到勤务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相当于垃圾回收分类的“中枢神经”,“视频巡检”相当于城管队员的无数双“眼睛”,让信息化与网格队员、督导员、巡查车辆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有机融合,形成“全域覆盖、全程可控、全景指挥、统一调度”的快速处置机制,全面提升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效能。
协同发力推动分类质量再提升
推进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去年以来,镇湖街道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专班+社区+小区物业公司”三方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明确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为年度工作计划重点。
专班牵头定期组织召开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畅通垃圾分类联络协调渠道,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环节开展重点督查管理;社区将物业公司配合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效,作为物业实绩考核和新签续签物业合同的重要因素。
围绕市、区两级测评反馈的问题,镇湖垃圾分类专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回头看”督导日查、夜查行动,查分类问题是否出现反弹、厨余垃圾分出率是否降低、垃圾桶标识名称和公示牌是否规范、清洁屋环境消杀是否到位、台账资料是否齐全等,以此巩固前期整治成果,推动分类质量再提升。今年以来,镇湖街道累计现场指导纠正管理不到位、分类不规范及清理不及时等问题142余处,查处案件53起。
共建共治构建更加高效管理模式
在镇湖,活跃着一支由当地绣娘志愿服务队、小区物业管理员和热心居民等组成的垃圾分类“蜂巢行动”志愿者队伍。为了推广“新时尚”,他们一个个小区兜、一栋栋大楼跑,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近年来,镇湖街道联合苏州高新区城管局、城管志愿者联盟在辖区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挂牌开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乡村大讲堂”,聘请市、区两级专家组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顾问团,培育了一批以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妇联代表、校园代表等为主力军的垃圾分类“草根明星”。
为了持续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当地坚持因地制宜,垃圾分类专班联合社区、物业,针对动迁小区和商业住宅不同特点,以“一小区一特色”模式打造垃圾分类主题式居民小区,充分挖掘有限空间,植入“垃圾分类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文化元素,基本实现了“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垃圾分类宣传环境。
进一步构建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需要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据统计,苏州高新区已实现295个居民小区、870座清洁屋源头计量监管及视频监控全覆盖,6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居民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3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居民群众参与率、满意率达到95%。下一步,将优化集“实时监控、系统提示、同步报警、视频取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管理远程巡检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走深、走实。(苏报记者 肖辛 苏报通讯员 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