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苏州历史文脉,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古城历史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苏州重要指示精神,苏州市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古城保护工作,以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脉传承、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
凝聚合力,守护古城文化遗产
5月24日,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养育巷内两口古井接受了“全面体检”,并“冲了个澡”,志愿者们用吊桶打上一桶井水,先看后闻,按照水质变化判断是否需要清淤。如果需要清淤,当场记录后,再安排后续工作,这是道前社区益泉古井志愿队的常态化工作。如今,不仅道前社区130多口古井获得了保护,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将全区720口古井全部纳入日常养护范围,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因地制宜组建群众参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常态化保护项目,让古城内的所有古井都有了守护者。
同样被守护的,还有苏州的古城墙。千百年来,古城墙见证了苏州城的变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保护好古城墙,近年来,姑苏区检察院成立了姑苏文化遗产检察公益保护办案团队,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公益诉讼领域一项重点工作,用检察监督守护姑苏独特的城市印记,推动了盘门城墙坍塌、阊门城墙毁损、吴门桥受损等案件的办理,成功推动《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出台。如今,越来越多的古城文化保护志愿者加入进来,3922支文化保护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古城区、古街巷、古建筑保护的一线,让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中焕发生机。
苏州以江南文化、运河文化、非遗文化为主线,全力打造“苏式”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名城之窗”“稚爱古城”“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传承千年文脉 讲好平江故事”“益泉古井保护”等特色项目155个。
从“心”出发,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欢迎大家来到苏州博物馆本馆,和我一起感受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每周四下午,54岁的志愿者李忠琴会准时出现在苏州博物馆,用自己的讲解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江南文化“深度游”。她说:“博物馆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地方,我想通过我的志愿讲解,让游客和市民朋友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苏州古城的历史,传承城市文脉。”李忠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2006年成为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者后,为游客讲述苏州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热心市民加入到博物馆志愿讲解队伍中来,苏州博物馆实施了“苏博讲解直通车”文明实践项目,面向社会统一招募、集中选拔志愿讲解员,经过专业培训和现场学习,让市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也能直接参与到博物馆讲解服务中来。“讲解工作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实施直通车项目提高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了博物馆观众的讲解受众面和获知程度。”苏州博物馆公共教育部郑莉说。现在,全市110多个博物馆复制推广“苏博讲解直通车”模式,提升了全社会对苏州历史文化的了解。
苏州市还成立了文化和旅游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古城保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内容。分中心以市级文明实践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依托大数据系统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做好文保志愿者登记注册、团队招募、供需对接、活动发布,为文物和文保志愿者及社会组织提供便捷、通畅的参与渠道,动员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到古城文物保护中来。
接力传承,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成为古城保护“001号”志愿者13年来,谢勤国一如既往很忙。不只是年岁大,服务时间长,还因专业性强,他在众多古城保护志愿者中,是个名副其实的“模范生”。“守住苏州的根和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情,更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平时,谢勤国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社区居民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培训。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热心群众参与到文保志愿服务中来,更有在苏高校的大学生专程来向他学习古城保护知识,由此还组建了社区文保志愿服务队,让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古城文化保护传承中来。去年暑期,谢勤国所在的社区文明实践站开设了公益暑托班,为孩子们讲苏州古城历史故事,谢勤国显得尤为兴奋,他说:“要让孩子们了解我们这座城市,才能更好地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苏州泰伯庙立足于传颂江南文脉、打造至德文化。近年来,广大文艺志愿者实施了“家门口的泰伯大学堂”文明实践项目,面向全市未成年人传授苏州传统文化。几十位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开发了近百堂手工艺实践体验公益课程,涵盖了缂丝、苏绣、核雕、篆刻、年画等领域,把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的精髓融入课程教材和体验中。今年还增加了公益课程名额,由各个街道社区组织家长和未成年人共同参加,形成老少同乐、亲子共学的文化氛围。
为更好地传承古城文化,苏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平台,设立了非遗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工作类别,通过持续开展系统性培训,推出“百园百馆”古城保护提升项目,邀请高校学者、文明实践工作带头人、项目实施团队负责人等组成培训讲师团,立足各自专业领域研发培训课程,为古城保护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定向培训,促进古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记者 叶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