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五点半,严国明家的闹钟就会准时响起,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哥哥严月明的屋子里,为哥哥翻身、换纸尿裤。自从2021年严月明瘫痪在床之后,他每天都会定时定点为哥哥做饭、喂饭、翻身、擦身、按摩。
其实,严国明照顾哥哥严月明已经有30多年了。严月明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没有劳动能力,父亲去世后,是严国明和妻子一边打工养家,一边悉心照料着他。严国明用1万多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手足情深,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父亲的一声嘱托成了他30多年的坚守
1956年出生的严国明是太仓浮桥镇新邵村村民,他的父母都以务农为生,一家人居住在四间茅草平房中。在严国明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伤寒症离开了人世,哥哥严月明身患小儿麻痹症还需要人照顾,家庭的重担全落到了父亲的身上,本已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那个时候,父亲和哥哥住在一个屋里,每天给他洗衣、做饭,还要在外面赚钱养家。”看着父亲因照顾哥哥日益消瘦的身影,严国明暗自垂泪,下决心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从那时起,严国明便开始学着照顾哥哥的日常生活,每天下地干活前,都会给哥哥准备好一日三餐,怕因回家太晚耽误了哥哥吃饭。如果碰到哥哥有个头疼脑热,也会第一时间将哥哥送至医院。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1976年,严国明与妻子殷琴芳相识并结婚。婚前,殷琴芳也曾犹豫过,但她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于是决心与严国明一起照顾哥哥。
1988年,严国明的父亲因病离世,“照顾好你哥,家里指望着你呢。”这是父亲撒手人寰前的嘱托,也是严国明在以后的30多年里再没忘记的话。他在床前含泪点头:“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忘了哥哥。”
夫妻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担
由于哥哥丧失劳动能力,养家的重担都压在严国明夫妇的肩上。最开始的时候,严国明夫妻俩也是靠着种地为生,收入微薄,既要补贴家用,还要照料哥哥,一块钱需要掰成几瓣花,才能勉强维持开销。但是严国明一刻也没有忘记哥哥,他说:“那时候日子虽然苦,但是我们吃啥,哥哥就吃啥,不会让他受苦。”
哥哥严月明生性内向,话语不多,但他深知弟弟和弟媳的不易,当时还能行动的他每天都坚持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拄着拐杖也要自己打水洗漱。夫妻俩也会抽闲暇时光,搀扶着哥哥外出散步,晒晒太阳……一家人虽然清贫,却充满了爱与希望。
后来的日子里,严国明做过很多工作,在附近的窑厂、塑料厂都打过工,收入也慢慢从每天天几块钱变成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但是,为了照顾哥哥,他们夫妻俩从来没有走远过,一直在附近找工做。
日子慢慢好起来,严国明对哥哥的照顾也越来越精细,除了日常饮食之外,各种时令鲜果,还有鲜肉月饼之类的特产,他都会经常买给哥哥吃。晚上收工后,夫妻两人还要给哥哥按摩双腿,防止肌肉萎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哥哥严月明也因病情恶化开始卧病在床,不但无法自己进食,大小便还经常失禁。严国明也因突发脑梗导致行动迟缓,有时说话也有点费劲。
亲戚和邻居纷纷劝说严国明将哥哥送往养老院,但严国明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养老院哪有家里照顾得好,哥哥已经习惯了我们的照顾,养老院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我们肯定会尽心尽力的,有困难我们就面对好了,怎么能丢下他不管。”
为了更好地照顾哥哥,严国明在手机上设定了闹铃,五点半起来给哥哥翻身,9点钟换尿布……夜深人静时,他和妻子仍轮流值守。
用双脚丈量出亲情的厚度
哥哥卧病在床之后,照顾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东西他都吃不了,像叶子比较长的蔬菜、硬一点的肉什么的都不能吃。”严国明说,他们家现在做饭都特别小心,哥哥喜欢吃肉,他们就把肉炖得特别烂,撕成一小条一小条喂他。
更麻烦的是,严月明因为大小便失禁,只能穿上纸尿裤。“平常每天要换三次,夏天喝水多一点要换四五次。”严国明说,通常情况下,一大袋新买的纸尿裤一个月不到就用完了。“比较透气的,就适合他白天用,还有一种吸水性强,就夜里给他穿。”
为了让哥哥的房间保持空气清新,严国明每天都会定时来通风和消毒。夏天天热的时候,每天要帮哥哥翻身,擦洗三四次身体,床单、被褥也是坚持每天都换。“他这两年越来越瘦,给他翻身越来越轻了。”严国明说。
这几年一直瘫痪在床,但是严月明竟从没有患过褥疮。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照顾哥哥的担子越发沉重。为了哥哥,严国明已经很少外出干活。他的儿女都已成家,家中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
翻建新房后,严国明特地为哥哥准备了一间朝阳的房间,并且安装了空调,房间内的布置和安排都井井有条,温馨而舒适。
在严国明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女也十分孝顺,时常为伯父购买尿不湿、衣物等必需品。他们每周都会回家探望,给严月明带些好吃的,陪他说说话、解解闷。
孩子们始终把父母无微不至照顾大伯作为榜样,把父亲“以德为先,以善为念”的教导记在心头,如今这份亲情已融入血脉。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个家,让这份手足情深得以延续,滋养着这个大爱之家。“希望他多活一天,多开心一天。”这是严国明内心最大的心愿。
严国明的鬓角早已斑白,但他的眼神仍如当年般坚定。30余年的光阴里,他未曾踏足远方,却用双脚丈量出亲情的厚度。这份守护,正是中国人血脉深处永不褪色的亲情。(记者 周哲 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