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家访”这个充满温情的教育词汇,在家长和孩子的心中是那么的温馨。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多地被现代通信方式取代,家访的形式变得只闻其声、不见其面,教师登门家访更是淡出了学生们的生活。可以说,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让我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却又让我们的家校关系越来越远。泉山区教育局提出了“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的意见,出台《关于开展“走进家庭 合力育人”大家访活动的方案》,健全完善家访工作机制,打通家校沟通渠道,建立以班主任教师为主体、所有学科教师及学校领导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队伍,原则上每学年对每个学生家庭至少家访一次,对离异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低保家庭、特困家庭、残疾学生家庭等,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家访的参与率和受访学生的覆盖率要达到100%。
活动开展以来,泉山中小学教师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走进了万千泉山学子的家中,架起一座座沟通学校与家长、学生的心桥,为全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意见》、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挑起了泉山教育应有的担当。
有一种力量叫真诚
老师们深知面对面,才能心贴心。为了这一次会面,大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这份力量就源自一颗真诚的心。泉山区教育局德育办下发了《“大家访”活动家长调查问卷》,基于每个家庭的实际需要,力求精准家访。各校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家访活动的流程、注意事项、人员分工安排等提出具体要求。
西苑小学采取“电话预约、逐个登门”的方法,一家一户去家访。今年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潮挡不住老师们家访的脚步。副校长刘静、班主任冯慧、数学老师耿翠侠组成家访小组,具体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方面情况,详细掌握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真诚征集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家住刘集的张姚梅老师,家访最近距离17公里、最远24公里,一次次导航记录了一条条爱的旅程,她在家访反思上这样写道:“当和家长近距离地一对一沟通时,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家长对我工作的满意程度究竟如何,家访就是用一颗心灵去感动另一颗心灵。”
求是小学教师逐一走进一年级新生家中,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生家庭情况,走好家校共育第一步。家访中,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兴奋与紧张。有的孩子早早地就等在了门口;有的孩子静静地听着老师与爸妈的交谈;有的认真倾听老师的话,不住地点头并表示“我能做到”……一(9)班班主任王尧尧老师说:“考虑到家长们白天都要上班,所以才将家访的时间都是安排在晚上七八点钟以后。家访让我和家长、学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们用耐心、诚心换来的是家长对学校的肯定与信赖。”
淮西小学、光荣巷小学创新了家访形式,平时多与家长进行线上互动。淮西小学三(1)班孙悦筎同学的家长感激地说:“老师你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筎筎真的非常幸运,碰到像你这样的启蒙老师,感谢,感恩!”光荣巷小学宋睿涵同学的妈妈非常认可老师的建议,她表示:“一定管理好手机,不提供手机给他玩,我们也会少用手机,多陪伴孩子,这个假期争取改掉这个坏毛病!”在完成家访任务后,对于需要持续关注的学生,老师们又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二次谈话交流,电话访、短信访、网络访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巩固家访成果。在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把一份真诚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泉山区教工幼儿园举行了互动式线上“亲子会”。全园老师以班级为单位,线上视频,隔空传爱,许多家长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教育路上的烦恼困惑,与老师探讨、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育儿智慧。随后,甘宜芬园长、彭娜娜主任又通过钉钉软件召开全园家长会,对疫情防控、幼儿居家活动等进行全面指导,为家园共育缔造坚实的纽带。小一班王子悦的家长说:“老师在假期里开展线上学习活动,指导家长每天在家和孩子一起听听故事,说说儿歌。老师们还经常在群里推送育儿小妙招,让宝宝感到老师时时刻刻都跟我们在一起!”
有一种精神叫执着
泉山人“登高望远、勇毅精进”,泉山人更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泉山区老师穿行在大街小巷,走进一户户家庭,他们放弃了寒假和双休日,家访万千泉山娃,架起一座座沟通学校与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成为群众和党、政府情感大融合的牵手人,形成一道道教育工作的亮丽风景线。校干身先士卒,老教师循循善诱,青年教师尽职尽责……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是“优教泉山”的真实体现。泉山将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成绩和问题,持续扎实地推进“大家访”,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育之道,人为先。泉山区教育局开展的“大家访”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实践和时代场景,努力激活家访的育人效能,提升了教育的温度,泉山教育人有信心上好家访这门“必修课”,共建和谐美好的泉山家庭!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