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徐州出台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
2022-03-10 09:17:00  来源:徐州日报  

近日,2022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市委一号文件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守牢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聚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稳住农业基本盘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2021年,徐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59.25万亩、总产超百亿斤,实现“十八连丰”。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

《意见》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153万亩左右、总产量100亿斤以上。

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属地责任,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能繁母猪稳定在22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1300家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15万亩左右。

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近年来,徐州统一规划布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7成。至2021年底,徐州在国内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进一步推广良种普及,综合采取多项措施防灾治灾,取得良好成效。

农机、种子、耕地是农业发展的物质要素,良机良种良田是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夯实相关农业基础条件和物质、科技支撑,补齐短板弱项。

高标准建设“吨梁田”。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69.43万亩。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争创第二批省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

加快种子种苗产业发展。依托现有相关种苗资源库、科研机构,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企业主体培育、种业供给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平台。推进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淮海分中心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农业重大灾害防范应对,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机制,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持续推动“两个增收”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市6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269个经济薄弱村摘帽。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

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为此,《意见》要求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持续推动农民和集体“两个增收”。

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动态监测认定,及时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农民平均增幅。

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健全完善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长效机制,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平均增幅。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落细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激发农民创业活力。

集体经济方面,巩固拓展资源发包、物业租赁、资产经营等发展路径,创新探索融合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推广村村抱团、企村联建、村社融合等发展模式,确保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保持在10%以上。

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多年来,我市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市。全市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大蒜、食用菌、花卉、银杏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单打冠军”,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也蓬勃跨界发展。

创新打造绿色、品牌、智慧农业是徐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战略,建设农业强市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目标。通过推进农业“三创一强”,可以实现徐州农业效益、质量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意见》强调,聚焦乡村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步伐。

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制订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稻麦、水果、蔬菜、生猪四大重点全产业链和大蒜、银杏、肉鸭、肉鸡、食用菌、牛蒡六大特色全产业链,全面推行市级领导包挂、县级领导推进的“链长制”。统筹推进现代种养、冷链物流、休闲观光等重点领域招商,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培育1—2个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和典型县(市)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国家级中晚熟大蒜和苏系肉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完善“1+4+N”农业品牌体系,新增省级目录品牌5个,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2个。

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聚焦稳产保供、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财政奖补、土地供给、金融服务等机制。

强化“三农”政策支撑保障

2021年,市县两级设立2亿余元“三乡工程”专项资金,吸引各类人才下乡返乡10500余人,建成 “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区124个;市级财政设立总额3800万元的农担业务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累计服务经营主体5223户,撬动28亿元金融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承包地、积极探索宅基地 “三权分置”等,成效突出。

推进富民强村,有力的政策拉动不可或缺。《意见》明确,全面聚焦农村改革,强化“三农”政策支撑保障力度。

纵深推进“三乡工程”。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系,推动县域人才统筹培养引进使用,健全完善乡村人才市县镇村四级管理和服务网络。

落实农村综合改革任务。深化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加强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制度,分阶段逐步开展线上审批。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好确权登记、股份量化等成果应用。

健全多元化支农投入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壮大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力量,组建县级家庭农场联盟,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行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本报记者 樊海涛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