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我市两位非遗传承人用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6月11日,在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的戏曲排练教室里,悦耳清脆的鼓点声伴随着高亢激昂的梆子戏唱段,回响在校园里。58岁的国家非遗项目———徐州梆子传承人燕凌老师,正全神贯注地为学生们排练新戏。她亲力亲为,从步法、身姿、眼神、手势、精气神、唱腔等每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指导。据了解,燕凌每周3到4次来到江苏模特艺术学校梆子班,传授徐州梆子文化。这21名学生,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和希望。
与此同时,户部山崔焘故居的古建筑修复施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此次项目的负责人是77岁的孙统义,他是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在崔焘故居的修复过程中,孙统义坚持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原则,保护古建筑、修复古建筑。在施工现场,孙统义口传身授,指导徒弟采用非遗技艺施工。孙统义的古建筑修复团队,除了他的儿子、孙女外,还吸纳了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的爱好古建筑的年轻人。他们组成的这支技艺高超的古建筑修复队伍,先后主持修复了我市余家大院、崔家大院、邳州土山关帝庙等古建筑。
“徐州的传统文化,没有接班人,就没有传承。即使再辛苦,我们也要坚持下去。”燕凌说。
如今,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香包、沛县武术……徐州的每一位非遗人,既是技术的拥有者,也肩负着传承的责任使命。他们通过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在当下,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报记者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