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3%;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的29.4%,超出20%的总要求;2022年第一季度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评估考核全省第一、全国第七……《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0年12月1日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成效初显。近两年来,徐州紧紧围绕垃圾分类治理难点,在“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上不断探索好模式好方法,让垃圾分类成为触手可及的“新时尚”。
桶边引导+广泛宣传
让《条例》走进生活
“这个纸盒不能放在其他垃圾里面,它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这个灯泡要投到有害垃圾桶里,不能当成普通垃圾直接扔掉。”64岁的魏家玲是鼓楼区金港湾小区的一名垃圾分类引导员,每当有居民到环保驿站投放垃圾时,她总会在旁边耐心指导。这个驿站设计得非常贴心,背面建有冲洗间,并且配备消毒洗手液,居民投放完垃圾后可以洗手、消毒,保持干净卫生。
魏家玲告诉记者,《条例》刚实施时,大家并不理解,认为垃圾分类是“多此一举”,她同社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一起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利用晚上时间入户为居民发放宣传单,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除此之外,社区还定期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公示,以“红黄榜”的形式激励居民,增强居民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金港湾小区也被评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点位。在鼓楼区,像这样的省级示范点有130个,全区累计创建成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46个。
如果说面向成人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那么面向青少年的知识普及,更能产生深远的作用。去年以来,徐州分别编写了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的《徐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开展“绿色环保我先行、垃圾分类进社区”师生志愿服务行动,与“无废城市”建设相结合,推动35所学校建设“无废书屋”。学校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教育普及率均达100%。
互动体验+正向激励
让垃圾分类成为行动自觉
8月15日一早,泉山区翟山街道管道二公司(北一区)小区的张大爷走到位于楼下的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前,扫码、称重、投放垃圾一气呵成。他告诉记者,通过“泉分类”小程序,自己每天投放多少分类垃圾都能一目了然,还能自动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就可以到物业公司兑换香皂、毛巾等小礼品。小程序简单易操作,即使是老年人也能轻松掌握。
像这样的智能垃圾分类房泉山区共建有三座,均设置了感应开启、自动称重、语音提示和积分兑换等功能,增强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便利性、体验感和趣味性。智能化设备也大大提高了群众垃圾分类投放的行动自觉。目前,北一区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8%。
除了智能垃圾分类房,泉山区还有1210个垃圾分类收集点位,覆盖609个小区,实现了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建立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提高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市城管局局长房浩介绍,包括泉山区在内,全市1800余个住宅区共建设4480个垃圾分类收集亭(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源头减量+制度保障
让生活垃圾处置有章可循
徐矿城农贸市场位于西月河路和红叶路东北方向的夹角处,西侧是徐矿城小区,东侧是经济适用房五、六、七期,市场所覆盖的1.5公里范围内,还有李屯社区、杨屯社区以及天齐社区,惠及1.2万户6万余居民。如此大体量农贸市场如何从源头控制厨余垃圾的产生?
蔬菜区经营户陈浦告诉记者,早在国家出台“限塑令”之前,他们就不再主动提供塑料袋,这也是市场的规定。不仅如此,对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市场还要求商户们进行有效分类和准确投放。他们平日也会优化生鲜食材采购、库存管理方式,降低损耗,从源头减少厨余垃圾产生。
源头减量在《条例》中被赋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优先次序,主要目标是将厨余垃圾或湿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诸多城市也将此作为评价垃圾分类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一垃圾分类政策设计和执行背后的逻辑是为了垃圾末端减量,降低生活垃圾中的含水量,从而提高垃圾焚烧的效率。
包括徐矿城农贸市场在内,去年以来,徐州在49家农贸市场规范提升49处垃圾收集亭(房),同时倡议农贸市场、餐饮经营单位配置油水分离、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源头减量。全市新建31个“厨余垃圾”驳运点,增配203台前端分类收运车辆,餐厨废弃物、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实现协同处理,每天处理约600吨“厨余垃圾”。
为了能让《条例》更好地实施,思想转变和行动自觉是根本,制度保障是关键。目前,徐州已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配套出台《徐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办法》《徐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运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标准和规范文件,为《条例》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制度基础。本报记者 郑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