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日,贾汪区紧紧围绕“文明兴区”战略,举办多场相亲活动,探索解决单身青年婚恋问题新路径,促进和谐贾汪建设。
52名“王婆”现场比拼才艺,52位模范夫妻重温中式婚礼,52名青年男女发起移风易俗倡议……“520”当天,以“爱有引力 ‘缘’来是你”为主题的贾汪草根秀——“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公益红娘(月老)专场活动,在紫庄镇徐台村“七夕”文化园举行。
52名“王婆”齐聚贾汪
“打竹板,在贾汪,贾汪是个好地方,风景美,人心善,红娘牵线人人赞……”当52名“王婆”打着竹板,登上百姓大舞台,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我从19岁就给人牵红线,目前已介绍成功了68对!”潘安湖街道潘安村今年59岁的公益红娘王敏骄傲地说,这些年人们的择偶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男女双方更在意门当户对,现在的则更重视对方的个人品质、能力等,家长也在做决定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给现在单身青年的建议是,不管男孩女孩,诚实守信、有担当最重要,要勇于付出,才能抓住自己的幸福。
为促使单身青年尽快脱单,一些热心人士相继走上义务为他人介绍对象的爱心路。今年49岁、家住大泉街道祥鑫家园的段素梅就是颇有口碑的一位公益红娘。虽然是免费牵线搭桥,但段素梅给别人介绍对象有自己的原则。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几个不介绍:“不见父母的不介绍,不见本人不介绍,不务正业的青年不介绍,有不良嗜好的青年不介绍……”为了联系方便,段素梅通过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积累了3000余名单身男女信息,主要以徐州及周边地区为主。
活动中,52名“王婆”一一介绍了自己牵线搭桥的故事和心得。“此次活动鼓励红娘(月老)走上舞台,谈感受、谈心得、讲故事、讲经历,让她们演、让她们唱、让她们跳,不断提高社会对红娘(月老)这一群体的认可度,提高红娘(月老)自身的荣誉感。”紫庄镇人武部部长蔡知智介绍。
经过比拼,活动最终评选出了最年轻的红娘、最佳人气的红娘、最不服输的红娘、岁数最大的红娘、交友成功率最高的红娘、最受欢迎的红娘以及资源最丰富的红娘等各1名,并颁发荣誉证书。
52位模范夫妻闪亮登场
少年夫妻老来伴,携手相忆话夕阳。从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爱相守一辈子,现场,52位模范夫妻闪亮登场,共忆浪漫幸福时光。
他们重温中式婚礼,分享家庭家风故事,进行移风易俗宣讲。用长久相守为年轻人献上“婚姻第一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让婚姻回归爱与责任的本质。
“夫妻之间,要多关心,多尊重,多鼓励;少猜疑,少指责,少翻旧账;多想对方的好处,体谅对方的难处,包容对方的短处。”徐台村村民赵言强和爱人段君秀作为模范夫妻代表,分享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为年轻人送上爱的寄语,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婚姻家庭观,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推进移风易俗、宣讲新时代婚恋观,在本次活动中的文明市集上,贾汪区的各级非遗项目也巧用爱情元素,推出系列新品。贾汪花饽饽,是用面粉捏成的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贾汪德婷花饽饽摊位前,一篮用花饽饽做成的玫瑰花成为大家争相打卡合影的“香饽饽”。
52名青年发起移风易俗倡议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婚事新办、婚事简办、婚事廉办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推进移风易俗,共同推动“文明节俭、从新从简”的婚嫁新风……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徐州市贾汪区供电分公司等单位的52名青年男女发起移风易俗倡议,树立新时代健康生活方式,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
“一村一红娘,全都配成双;红娘村村行,单身全清零。”目前,贾汪区在册公益红娘(月老)136名,大多来自基层的五老、乡贤、大老执、网格员和志愿者,基本达到了村村覆盖。公益红娘(月老)通过公益志愿服务队、“红娘(月老)”公益培训班等平台载体,无偿帮助单身青年脱单,传递着幸福的正能量,深受群众好评。
与此同时,贾汪区还以镇(街道、园区)为实施主体、区各职能部门为条线指导,针对单身青年群体,通过思想教育与就业增收相结合、心态调整与家庭卫生相结合、区内挖掘与异地介绍相结合、相亲活动与媒人说合相结合、红娘与红娘志愿服务队相结合、爱心奉献与表彰激励相结合这“六个结合”,进一步提升更多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贾汪社会大家庭美好和谐、平安稳定。
此外,贾汪区还从思想转变、能力培养、机会创造、增进吸引力等方面,大力实施正确婚恋观培育、就业技能提升、公益平台搭建、环境风气改善等行动,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平安贾汪,由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牵头抓总、统筹推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因地制宜制订工作方案,积极探索新的措施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贾汪区民政、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积极发挥协调作用,统筹社会力量组建公益平台、红娘队伍、专家团队,组织青年联谊活动、公益活动、文艺活动等;区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联动,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区人社、经发、科技、农业农村、民政、工会等相关部门,围绕职能做好就业增收、环境改善、婚恋指导等工作。本报记者 蒋新会 李权 张雷 通讯员 权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