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沛县,有这样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时刻牵系着沛县人的乡愁。从昔日的荒芜贫瘠到如今的生态繁荣,她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更以无尽的温柔与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条河的名字叫大沙河。让我们一起走近她、感受她百年的蜕变与复兴。
蜕变:从荒芜到繁盛
在晨曦初破的温柔光线中,风轻轻掠过荷田,水面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一群群飞鸟或低空翱翔,或猛然俯冲,精准地扎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被摄影爱好者李先立敏锐地捕捉进镜头里。“鸟类,它们是大自然最诚实的‘鉴定师’。”李先立的笑声里满是自豪与喜悦,“水质变好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我们沛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先立的镜头,不仅定格了飞鸟翩跹的瞬间,更记录下了沛县大沙河流域,尤其是龙湖湿地,从荒芜到繁盛的华丽蜕变:“曾经这里是一片荒凉之地,如今却成了‘鸟类天堂’,更是沛县人民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他爱拍鸟,更爱拍花,那些关于大沙河畔四季更迭、生态变迁的故事,通过他手中的相机,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他拍摄的荷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在摄影圈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八月的沛县,也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般美艳,蓝天碧水,草木葱茏,瓜果飘香,丰收在望。蜿蜒曲折的大沙河,自鹿楼镇油坊口缓缓入境,宛如一条银色的绸带,穿越鹿楼、安国、龙固等7个镇,流经106个行政村,最终汇入昭阳湖,绘就了一幅水绕城转、城抱水流的美丽画卷。
然而,时间倒回几十年前,大沙河却是沛县人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作为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沙质河床,这里常年淤积,每逢雨季,洪水肆虐,严重威胁着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而当河床干涸时,狂风卷起的黄沙遮天蔽日,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昏黄色,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尘土味。那时,当地人喝水前总习惯用手指轻轻抹一下碗沿,以去除不经意间落下的尘埃;而一碗水饮尽,碗底往往会沉积下一层硬币厚度的泥沙。有人戏言,生活在沙河岸边的人,一辈子吃下的沙尘量足以堆砌成一块坚实的土坯。
治理:治河更要护河
“水善利万物”——如何才能让大沙河的水真正惠及沛县的百姓呢?
转折发生在2015年,沛县紧抓省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战略机遇,将大沙河综合开发列为县委、县政府“三重一大”一号工程,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大力度推进为原则,全面启动了大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防洪灌溉能力,更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
实施中泓贯通工程,提升西部地区的农业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修建公路、桥涵,改善沙河沿线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百姓生产生活;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沙河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系列综合系统的治理工程,成功实现了河畅、路通、岸绿、业兴、民富的目标,构建了一个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发展格局。
大沙河畔的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游人如织,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我们家过去就住在这里,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景色太美了。小时候上学经过这里,总是尘土飞扬;现在,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玩,让他们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从小生活在岸边的居红,望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
治河更要护河。为了持续优化大沙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沛县以安国湖湿地修复、杨屯镇生态湿地和龙固镇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为引领,严把环境准入关,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目前,大沙河沛县段已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共有34名河长负责日常巡河和水质监测工作,还建立了河长巡河、水质监测等功能一体化的河长制信息平台。魏建伟就是其中的一员,承担着7公里河道的护坡保洁任务,“我们主要负责清除拉坡种植、清理河面垃圾以及水质动态监测工作。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6点,只要发现河坡上有垃圾,就赶紧清理。”
2024年1月,大沙河沛县段获得了江苏省中小河流幸福河道(段)建设示范工程的殊荣。
兴起:从富民到宜居
水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让大沙河焕发了新生机,也带动了沿岸富民产业的蓬勃发展。曾经让沿岸乡镇苦不堪言的沙荒地,如今却成了孕育财富的宝地。
鹿楼镇人大主席梁振是一位深谙沙土特性的专家型干部。他介绍说:“在沙土地上种粮食或许不划算,但种树特别是果树、柳树、榆树等却大有可为。松软的沙土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同时沙土还便于蝉卵的孵化和幼蝉的出土。以榆树为例其全身都是宝:榆钱可食,榆皮可制香,榆木则是上好的家具材料。”
在梁振的带领下,鹿楼镇充分利用沙土优势,大力发展“果、蝉、菌”三大主导产业。果树下套种金蝉每亩可增收6000元至8000元;而专业种植榆树、柳树用于金蝉养殖的,每亩收益更是高达10000元至18000元。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效推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还实现了从“沙飞不收粮”到“亩均收入破万元”的转身。
因地制宜的利用和改造,让如今的大沙河已成为沿岸乡镇的致富之河。沿岸地区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果品种植、特色瓜菜栽培以及高效水产养殖等产业。目前已建成优质果品基地4.57万亩、特色瓜菜5.7万亩、高效水产养殖3.5万亩,并成功培育了“沛公”西瓜、“沙河印象”果品、“洪福”水产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
生态账不仅带来了增收账,也引来了“新农人”,带活了新业态。
“80后”的盛思坤脱下戎装后,选择回到家乡鹿楼创业。回乡后他流转土地206亩,创办了沛县盛凯源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利用地上河沿岸优质的沙质土壤种果树。农场一年四季有果,油桃、火龙果、桑葚、草莓、车厘子、西红柿、辣椒、茄子等特色果蔬深受市场青睐,年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一人富不算富,乡亲富才是真的富。”盛思坤创业有了成效后,还主动帮助周边30多位乡亲就业。
“00后”的高文杰虽然个头不高,但说起话来却底气十足。“我上完大学回来要用更好的技术来种西瓜。我还要做大西瓜产业,让我们安国的西瓜能够有更大的市场舞台。”安国西瓜通过经纪人以及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线上线下渠道已经成功进入上海及周边市场,不仅提高了销售价格,更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效益。
环境美了,口袋鼓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龙固镇沙河村的“苏鲁百姓大舞台”前,近百名村民扶老携幼,欢聚一堂。台上,演员们步履轻盈,唱腔高亢。台下,观众们如痴如醉,掌声不断,尽情享受着这场文化的盛宴。
鹿楼镇七堡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村界杯”足球赛激战正酣。球员们在球场上奋力奔跑,挥洒汗水,观众席上的村民们或站或坐,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比赛,每当有精彩进球,大家都会欢呼喝彩。
近年来,沛县积极整合黄河故道沿线的生态资源和汉文化资源开发田园体验、乡村休闲等产业新业态。以千秋集、刘邦店等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为中心,设计了大汉之源寻根游、生态休闲体验游等2条旅游线路,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农文旅融合活动,如鹿楼梨花节、杨屯牡丹节、安国西瓜节、果香蝉鸣金蝉丰收节以及“村界杯”足球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提升了沛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沙黄绿少,到因河而变、因河而兴、因河而美,沛县大沙河沿岸的发展,不仅见证了当地从因河而穷到靠河而富的蝶变,更见证着沛县因地制宜,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做好“水文章” 端起“绿饭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沛县大沙河,这条承载着沛县人民乡愁与记忆的家乡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滋养着沛县这片沃土。近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沙河段的水治理工作,以生态优先为引领,精心做好“水文章”,不仅让这条家乡河重焕生机,更让沛县人民端起了“绿饭碗”,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做好“水文章”,关键在于把握重点,精准施策。沛县针对大沙河段存在的生态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流域管理体制的突破性发展,到水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再到水质的根本改善与沿岸生态环境的提升,每一步都凝聚着沛县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如今,大沙河水质清澈,河岸绿意盎然,成为了沛县的一张绿色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端起“绿饭碗”,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在生态治理的推动下,沛县大沙河段沿岸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安国湖湿地、龙固湿地等自然景观的融入,不仅提升了沿岸的生态环境质量,更为沛县人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这些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让他们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
做好“水文章”,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河湖治理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沛县在大沙河段的水治理中,既注重当前问题的解决,又着眼长远的发展,以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进发,让造福人民的一渠渠清水永续流淌。
做好“水文章”,端起“绿饭碗”,是沛县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大沙河由东向西汇入微山湖,水清了、景美了、民富了,沛县借治水“东风”让生态优势成为人人夸赞的“金字招牌”。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珑 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