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走进全国文明村——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只见一幅田园图景让人心旷神怡:整洁宽阔的柏油路旁,一幢幢风貌统一、整洁靓丽的民房映入眼帘,村口路两旁的绿化带内,风格多样的景观小品引人注目……
近年来,马庄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文旅产业为龙头,文化润村和乡风文明为两翼,乡村振兴迈出有力步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进的协奏曲响彻泉城大地。马庄,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图景阔步前进。
小香包变身致富金荷包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习近平总书记‘捧捧场’的小香包,现在可是我们马庄村的宝贝。”一只小小的香包,原本只是地方民俗工艺品,如今却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金荷包”,正不断绣出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告诉记者,为了把香包产业做大,2018年,马庄村将20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改造成香包文化大院,成立徐州市贾汪区马庄香包专业合作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同步发展、传统与时尚结合的方式,让马庄香包走出了一片富民强村的广阔天地。
近年来,以香包为核心,马庄村坚定不移抓产业质态提升,通过培育电商人才、制作特色香包等方式,统筹谋划优化存量和培育增量两篇文章,并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开发手包、书签、手提袋等更多具有马庄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功能性香包,擦亮了马庄香包作为“徐州伴手礼”的形象。同时,按照马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加快实施中草药试验田项目,以实现香包原材料本土种植,进一步延伸香包产业链条,真正实现香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壮大文创产业的同时,马庄村也在提升旅游产业和发展都市城郊农业方面下大功夫,加快生态转型发展。同时,延伸拓展研学旅游产业,依托振兴学堂,打造集“党课培训、农事体验、红色教育、素质拓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广泛吸引游客实地观摩研学,持续宣传推广马庄乡村振兴经验。
铸牢乡村文化“根”和“魂”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马庄村把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实际行动让乡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马庄村抓住时代机遇,对马庄中心村的建筑外立面、道路、排水管网、通信管网、电力设施、环村水系、景观设施等进行了综合改造提升,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结构,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同时,马庄村还突出村庄道路修缮、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三大重点任务,完成环村“彩虹路”和主次干道改造工程,通过在文化、田园、生态、水韵、宜居等方面深处着力,让“水韵马庄”成为留住美丽乡愁的一把“金钥匙”。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强大的软件基础。马庄村牢牢抓住乡村文化的“根”和“魂”,在各类文化阵地、载体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新成绩。
马庄村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文化兴村、文化立村”,乐团、香包、婆媳好,成为闻名遐迩的马庄“三宝”。近年来,马庄农民乐团和民俗文化表演团不断创新文艺节目,在国内外各级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农民的风采和马庄人的精神风貌。马庄村常态化开展“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周末影院”等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开展“马庄好榜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表彰活动,营造邻里之间“学优、互比、共促”的良好风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新动能,打造乡风文明“策源地”。
“党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稳住乡村发展“基本盘”的关键。
马庄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以“强战斗堡垒、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为主要内容的“一强三带”工作法,细化深化“十必联”群众工作法,扎实推进“固定学习日”“政治生日”等组织活动,坚持对重点工作一天一晨会、一周一调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党建+”工程,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制定党员积分制实施细则,引导全体党员共同参与“党建+常态学习”“党建+社会治理”“党建+精准扶困”,在党员走访、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马庄村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每月1号升国旗,组织‘国旗下的演讲’,党员干部每天开晨会商讨工作,目的都是让党员干部勇于亮身份、严要求,提高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马庄村党委委员孟辉介绍,马庄村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共120名党员,“在我们村,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禁止;村里号召什么事情,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面。
2023年,马庄香包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预计2024年收入将突破1500万元。
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王侠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从“富口袋”做起,在“富脑袋”上发力,着力建设好“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美丽宜居”新马庄。本报记者 蒋新会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