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徐州市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为老综合服务中心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64岁的陈寿福老人一边与老友切磋牌技,一边感慨:“这里真是我们老年人的幸福驿站!”
如今,徐州正以创新为笔,精心描绘着“银发族”的幸福生活图景。全市累计建有养老服务机构214家,拥有各类养老床位6.54万张;建成老年中心厨房50个、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308个,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徐州养老的幸福感越来越浓。
硬件升级
从“养老”到“享老”
在位于新语社区新泉佳苑小区的泉山区七里沟街道为老综合服务中心,适老化设计的精妙之处随处可见。第三卫生间内的无障碍扶手、助浴室里的洗澡床、公益角整齐摆放的轮椅和助行器……每一处细节都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我们作为为老综合服务中心,首先在硬件配置上就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便利。”该中心工作人员刘倩介绍,运营3年来,这里已成为周边小区老人们的“第二家园”。
这种适老化服务场景在徐州并非个例。云龙区汉风街道昆仑社区自2019年起积极推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改造内容包括床边扶手、助浴扶手、助行器、拐杖、辅助餐具等,大大提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泉山区翟山街道管道社区大力推动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工程,在安装电梯前,社区还对单元门道进行“梯改坡”,并在三楼半安装折叠式歇脚椅,方便老人们中途休息……
数据显示,徐州已累计为1.75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让更多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高品质生活。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改变,徐州为老年人营造出了一个温暖、友好的生活环境,正逐步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精神滋养
“文化养老”点亮“夕阳红”
每到周五,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村部便热闹起来,一场周末舞会即将开场。
随着“文化养老”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徐州不断转变养老观念,积极将文化活动融入养老服务之中,促进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
泉山区翟山街道管道社区的老年大学开办多年,除了常设的声乐班、舞蹈班和书法班,还开设了时尚班、手机摄影班和数码相机后期制作班等特色班,授课老师均是小区里的“能人”。学员们都说:“不出小区就能上老年大学,真恣儿!”
“每天早上7点半,老人们就来到教室准备上课了。”管道社区党委书记张孝明感慨道,老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非常强烈,在管道小区,光舞蹈队就有十几支。
因地制宜
主动融入“苏适养老”建设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随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迁往城市,空巢老人数量明显增加。
为应对这一挑战,徐州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力构建县级有“大院”、镇级有“中心”、村级有“网点”的三级养老服务网格,主动融入“苏适养老”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在新沂,20家农村敬老院打破“一镇一院”的传统模式,实现“蝶变”;在沛县,中重度失能老人的迫切需求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切实保障;在丰县,一个个“幸福小院”里,农村老人们互帮互助,营造出温馨的养老氛围……
徐州将探索出的这些典型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因地制宜推动实现农村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应护尽护”、农村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农村居家老年人“有需必应”。
多方协同
全力打造“徐享颐养”品牌
近年来,徐州市将养老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区)均建立了养老服务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政策方面,徐州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涉老惠老政策文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实现老有颐养,离不开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支撑。为此,徐州市在6所高、中职院校开设健康养老护理专业,组建了淮海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并对从业养老护理员分等级给予职业资格补贴、分学历给予入职奖励,推出“职业培训包”……
从机构服务到居家养老,从城市到乡村,老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选择、更贴心的服务,“徐享颐养”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一幅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画卷正逐步成为现实。
■链接
社区这些举措,让老人尽享幸福晚年
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不断探索运动式、趣味式、旅游式、抱团式“四式”养老新模式,通过建强养老阵地、聚合专业资源、强化兜底保障,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尽享幸福晚年生活。
泉山区翟山街道管道社区:管道社区老年大学组织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学”,大家积极参与,自觉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谐友好的维护者、社区公德的守护者。
云龙区汉风街道昆仑社区:不断探索创新为老服务工作新模式、新途径,通过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丰富老年人生活,打造“乐住、乐学、乐活”社区,让“银发族”乐享生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升级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邳州市东湖街道坝头社区:通过梳理老年人基本情况,尽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娱乐、健身、心理咨询、健康理疗等各种服务应有尽有,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安享晚年生活。文/本报记者 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