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徐州市泉山区城管局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全局性、系统性工作,坚持“全过程”分类、“全方位”推进、“全社会”参与,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泉山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收转运体系覆盖10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规范管理运营
全域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规范管理运营,全域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要全力推进设施建设“标准化”。泉山区城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继东介绍,自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启动以来,由区级统一采购确定收集亭(房)样式、外形,根据居民小区具体情况确定规格、容量,截至目前已建成1610个垃圾分类收集房(亭),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024年,利用省补资金提升改造段庄、和平、奎山、泰山、火花5个街道的60个垃圾分类收集亭,其中在段庄街道工农南路地铁口打造一个景观亭式垃圾分类收集亭,该收集亭不同于之前统一设计的常规收集亭,外观上倾向于休闲乘凉的景观亭,初期设计和现场测量时,综合考虑到地理位置和人流量等客观因素,打造与环境相融合的特色亮点垃圾分类收集亭,提升城市环境,更有助于居民自主配合分类投放。
规范管理运营,全域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要推动投放服务“人性化”。灵活“定时”,适当“增时”,目前泉山区普遍采取的是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根据不同小区投放习惯及垃圾产生量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法,建设27个误时投放点。开展“大扫除”,点位“有美颜”,组织垃圾分类市场化公司定期对辖区内所有点位5米范围内进行冲洗、除臭、消杀,打破居民心中垃圾点位脏、乱、臭的常规理念。
规范管理运营,全域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要提高分类收运“高效化”。升级改造13个厨余垃圾驳运点(每个街道办事处1个),利用“四轮八桶”电动驳运车实施“两驳一运”——驳运车从小区运输到各个驳运点,再由厨余垃圾专用车辆转运,破解“气味扰民”难题。厨余垃圾每天收运不少于2次,采取“车载桶装、换桶转运”的密闭高效收运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厨余垃圾在住宅区停留时间。定期开展收运专项整治行动,严禁将已分类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严禁跑、冒、滴、漏。其他垃圾每天收运不少于1次,日产日清。
家住万科三街区的李女士喜欢带孩子在小区内散步,她注意到,自从楼层撤桶并实施垃圾定点投放后,小区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引导员张振花介绍,垃圾分类前,小区单元楼下有二十多个垃圾桶,现在已全部撤除,小区设置的生活垃圾四分类集中收集点非常方便居民日常使用。
强化志愿引导
引领分类时尚蔚然成风
全力开启生活垃圾分类新风尚,要不断强化宣传引导。为了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泉山区立足“强组织”“聚合力”,充分发挥街道、物业、社区、党员志愿者等合力,利用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和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深入开展“跟着垃圾去旅行”等党建引领教育实践活动,每月至少组织6次20人以上宣教活动,不断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通过上述活动的举办,居民不但分类积极性高涨,还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以“一人带一家人”的方式整体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全力开启生活垃圾分类新风尚,要组建垃圾分类“尖兵”队伍。组织敢说敢管有威望的小区熟人包括退休社区工作人员、老党员以及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有威望的小区楼长等,他们经过培训后将担起垃圾分类投放点“宣传员”之责,遇到不按规定投放行为,会不讲面子一个劲地说、不停地“唠叨”,直至对方不好意思、规范分类投放为止。
全力开启生活垃圾分类新风尚,要注重执法警示教育。泉山区印发《徐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第七章法律责任到各个小区,对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管理责任人、分类投放义务人等依法查处,注重收集典型案例,强化反面宣传曝光,加强垃圾分类执法教育警示。
金山街道龙泉花园小区的引导员张师傅自豪地说:“最初,大部分垃圾都需要重新分类,但现在70%到80%的垃圾已经无需再处理。”对于剩下的20%,她相信在自己的持续指导下,未来将实现100%的正确分类。
通过以点带面
打造农村垃圾分类标杆
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2025年,泉山区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农村地区是重点。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大分散、小聚居”,垃圾堆放散乱、运输处理成本高、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不能“一个模板管到底”。泉山区针对柳新镇农村特殊投放习惯情况,新建垃圾分类房13座,垃圾亭86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1处,新配置前端回收分类垃圾桶450个,制作宣传展板50个,小插板100个,分发宣传资料500份,清理各类垃圾17000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覆盖率达到100%。一系列精准施策让柳新镇垃圾从靠风刮到定点拉。
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加强收运体系建设。收运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保障,柳新镇优化完善镇转运站设施布局,统筹推进“一村一点”“一镇一站”升级改造,合理配备分类收运车辆,科学设置清运路线,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公交式、预约上门等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收运模式。
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持续开展巡查整治。泉山区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进一步提升村居环境质量,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张继东表示,2025年,泉山城管将推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结合利用现有收运体系,引入社会企业对十里铺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完善分类设施布局,搭建“融合”数据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与此同时,完成垃圾分类“典型引路”项目建设,对段庄街道法苑社区、泰山街道泉泰社区、永安街道北村社区、七里沟街道整体进行成效提升,提档升级收集设施,营造宣传氛围;购置垃圾分类移动收集车服务于王陵街道富国街。
“实践证明,科学设计、创新探索、突出实效,就能找准突破口,进而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中来,助力新时尚早日成为新习惯。”张继东最后表示。本报记者 陆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