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用镜头守护乡愁——“00后”小伙的公益影像之路
2025-04-29 09:28:00  来源:徐州日报  

银发照相馆刘黎明为老人梳头拍照片。 本报记者 马永康 摄

本报记者 李晓航 马永康

■编者按

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青春的创造,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在徐州广袤乡村里,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将新技术、新理念注入土地,让新模式、新产业落地生根,在乡野田间逐梦兴农强村的星辰大海。即日起,本报推出《我们村的年轻人》栏目,讲述他们乡间创业的典型事迹和动人故事,激励更多青年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伟大事业。

在丰县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个背着相机、扛着三脚架的年轻人穿梭于乡村之间。

他叫刘黎明,一位“00后”小伙,用两件看似普通却饱含深意的事,让家乡的“一砖一瓦”与“一颦一笑”被更多人看见:一是通过抖音账号“黎明说”记录丰县的历史文化;二是自费发起“银发照相馆”公益项目,为数千名乡村老人免费拍摄照片。

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却共同编织出一幅关于乡土情怀与人文关怀的温暖画卷。

视频承载的丰县记忆

4月23日,记者跟随刘黎明的脚步来到丰县图书馆拍摄新一期的视频素材。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正好给大家聊一聊丰县图书馆的前身。在很多年前丰县没有图书馆,它只是位于文庙的图书室,从1978年开始,丰县图书馆才有了独立且固定的场地。2022年搬迁到文博园的东楼……”在刘黎明的抖音账号“黎明说”上,他借助通俗易懂的言辞和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娓娓道来丰县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从刘邦故里遗址到百年古槐树,从乡镇名称的由来到家乡美食的介绍,他的视频既像一本“地方志”,又似一部“活态纪录片”。

刘黎明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担忧。“很多年轻人对家乡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老一辈的记忆也在逐渐模糊。”他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古籍、拜访文人,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趣味性强的短视频。

在拍摄丰县凤鸣塔的传说时,刘黎明结合航拍镜头的讲解,让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感受到古建筑的雄伟,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民间故事,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故事。

在视频下方,有一位地处新疆的网友留言“看哭了,回想起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塔下游玩,有机会要回家看看。”也有网友留言补充关于丰县的其他故事,“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我的老家丰县!”

让老技艺“焕发生机”

除了拍摄,刘黎明还将镜头对准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在探访乡村时,他结识了编条筐的张师傅、绣虎头鞋的马奶奶、锔碗修缸的老匠人……这些手艺人守着祖传技艺,却因市场萎缩陷入困境。

刘黎明在听说他们的故事后便决定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看到“老物件”背后的匠心。

他拍摄的条编工艺视频中,张师傅将竹篾编织成精巧的宠物篮和收纳筐,却因手工成本高难以售卖。刘黎明不仅将作品上传至社交平台,还开通电商橱窗帮其销售。很快,积压的条编工艺品被抢购一空,张师傅激动得拽着他的手连声道谢。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马奶奶的虎头鞋被网友称为“非遗版潮鞋”,锔匠的修补技艺勾起“60后”的童年回忆……刘黎明通过镜头,让传统手艺从“无人问津”变为“全网点赞”,更帮老人们重拾自信。

快门下的温情

如果说“黎明说”是刘黎明对家乡文化的守护,那么“银发照相馆”则是他对乡村老人最直接的关爱。

“小伙子,你手里拿的是照相机吧,你能给俺拍个照片不?”2022年的一次偶然经历,让他萌生了为老人免费拍照的念头。当时,一位拉着板车的九旬老人请求他为夫妻俩拍一张合照,那是他们人生中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合影。老人那句“怕以后没机会了”让他瞬间泪目。

自此,刘黎明发起“银发照相馆”志愿服务项目。他自费购置专业设备,带着红布、梳子、镜子等道具,将“照相馆”搬到田间地头。拍摄对象多是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许多人除了身份证照片外,从未有过像样的影像记录。刘黎明回忆:“有位奶奶翻箱倒柜找出结婚时的红棉袄,说‘除了结婚以外,这辈子都没穿过这么鲜艳的衣服拍照’。”

“远点的地方都得开车一个小时,中午便在路边买个烧饼充饥,经常是天黑了才到家。”虽然很累,但老人们的热情回应让他坚持了下来,有人提前一天熨好衣服,有人特意梳起珍藏多年的发髻,还有聋哑老人用手势比划着感谢。“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拍完照,发现老人们都在门口等着,有的拿着家里刚摘下来的苹果,有的拿着一筐鸡蛋,那时我就想起了自己家的老人,眼泪止不住地流。”

4年间,刘黎明的足迹遍布全县15个镇(街道)、100多个村庄,为5000多位老人拍摄照片。

这些影像中,有独居老人第一次面对镜头的羞涩,有老夫妻补拍“迟到半个世纪的结婚照”,也有四世同堂的全家福。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记者手记

从传播乡土文化的历史,到守护传统手艺的匠心,再到定格乡村老人的笑容,刘黎明用镜头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让更多人看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那些被遗忘的群体与文化,依然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传承。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他拍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个时代最温暖的底片。”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