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门口就有食堂,真好”“食堂里的饭菜可口,我们吃饭不用天天凑合了”……近期,徐州黄山街道人大代表主动作为,通过盘活辖区幼儿园闲置园舍开设“幸福食堂”,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暖了居民心。
“老人吃饭难,子女上班也不安心”“要是家门口有个食堂就好了”……这些来自黄山街道民健社区居民的心声,被云龙区人大代表、社区书记赵荣梅牢牢记在了心里。在一次走访调研中,她发现社区内一处幼儿园部分园舍闲置。能不能盘活闲置资源,解决民生痛点?赵荣梅带着问题主动出击,一场暖心行动就此展开。
赵荣梅主动联系了黄山中心幼儿园园长张纯娣,介绍了自己关于幼儿园闲置园舍改造的初步想法。张纯娣表示:“改造闲置园舍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补齐社区养老短板,一举两得。”
赵荣梅联合张纯娣召集了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驻站代表、议政代表,以“闲置幼儿园改造长者食堂”为主题,走访了80余户家庭,召开了3场民主协商议事会。大家认为,幼儿园闲置园舍与老年食堂需求高度契合,并提出“园舍改造+老年服务”的双赢方案。
为验证可行性,赵荣梅、张纯娣多次考察已运营的老年食堂工作模式,从菜品设计、健康管理到安全动线,逐一记录,最终形成《关于盘活黄山中心幼儿园闲置园舍、建设社区长者食堂的建议》,提交至人大黄山街道工委。
在收到赵荣梅的建议后,人大黄山街道工委迅速组织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相关科室负责人、幼儿园负责人等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结合民健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服务内容、运营模式、宣传推广等。
同时,他们积极与社区居民沟通,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确定食堂菜谱定价和送餐服务细节,确保项目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3个月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场地适老化改造,配备无障碍通道和智能点餐系统。
食堂不仅提供5.8元至9元营养套餐,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更设置健康角定期开展义诊,昔日幼儿园闲置的园舍成了社区“幸福驿站”。75岁的王奶奶端着三菜一汤的套餐笑得合不拢嘴。
黄山街道人大工委“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创新建立“1+3”监督机制,即每月1次实地检查食堂运营情况,3次随机走访用餐老人,并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分类整理成“需求清单”。根据反馈增设糖尿病餐、周末家庭套餐等服务。
如今,这个“舌尖上的民生工程”已惠及社区500余位老人,日均供餐量达100余份,带动3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成幼儿园与食堂联合开展绘画、书法、剪纸、橡皮泥、缝制香包等活动23场,为老幼群体提供独立性、共享性、体验性的互动交往空间。闲置教室变身“多功能课堂”,实现了“一改多赢”的倍增效应。本报记者 宋新 张静 通讯员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