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历来爱读书、会读书,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超半数居民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常州人新一年的阅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几位不同领域的读者。
网借图书,包邮到家
4月17日,家住湖塘的姜丽娜收到了京东快递送来的5本图书,这是她前一天刚通过武进图书馆“书服到家”服务平台借阅的。直到这一刻,她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姜丽娜的孩子正上小学三年级,以往看漫画书较多,为引导他尝试不同的读物,拓宽阅读面,她想到了公共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刚好看到武进图书馆推出包邮配送,我就试着在平台上选了5本书,包括《纳尼亚传奇》《小橘灯》等,操作下来非常方便。”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快递借书的方式,下单前,她特意打电话到武进图书馆确认流程。
包括姜丽娜在内,4月9日至16日期间,已有87位读者在“书服到家”下单,网借图书358本。
后疫情时期,除了让读者在家就能轻松借书,“书服到家”也让读者参与了决策采购。武进图书馆馆长王晓刚介绍,公共图书馆图书采购经费有限,如果图书全部由工作人员采购再流通,难以匹配读者需求。“推出‘书服到家’可以让读者直接决定图书采购,满足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图书流通率。这也是图书馆今后馆藏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我们图书馆将使用30%的购书经费用于网借平台,把为读者服务落到实处。”
直播讲书,影响更大
4月15日下午3点,在北港街道秋白书苑,河海大学教师、讲书人陶冶刚刚结束一场直播。这已是她在北港街道21天阅读活动中的第3场领读直播。
“一本书怎样让它不仅仅停留在书架上,答案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讲书的传播,让更多人分享书中的智慧。”2015年走上公益讲书推广之路的陶冶,这些年一直坚持以创新而有趣的方式挖掘书籍中的宝藏,并以多种形式呈现,以此激发受众兴趣。“如果说我阅读生活的第一次改变是由阅读人变为讲书人,那这一次就是疫情期间由讲书人变为‘主播’,手机里这堆直播软件都是前段时间下载的。”
新手“主播”上线,遭遇的尴尬问题不少,成长也显而易见:“主持人、技术、流程把控……全部都要自己来,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直播讲书的效应,陶冶感受得也同样实在:“活动成本降低了;受众突破场地和地域的限制,范围更广;大家隐藏在屏幕后面,没那么害羞,实时提问也更踊跃……”
她特别提到,疫情防控期间,自己作为导师和评委参加了一个线上讲书比赛:“不同区域的选手线上参赛,评委实时打分,有超过1万人在线观看,很像是直播形式的网络综艺。”在她看来,这也恰恰体现了新技术、新时代正让讲书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独立书店,为梦想坚守
直播红红火火的同时,也有一些人、一些店坚守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与阅读阵地,老孟就是其中之一。
老孟是“80后”,经营着独立书店“iReading大热书馆”。“一直觉得阅读和思考是需要安静和心静的。”疫情防控期间,书馆闭馆,在家看了无数新闻与评论后,老孟选择关闭微博、朋友圈等,开始看书,“基本两天一本书,是我觉得最舒心的时候。”
书馆开业后,十天之内没有完全正常营业。“很多人来买书,一买很多的也有。”老孟猜测,可能有单向街、先锋等书店先后发起众筹,让大家知道身边的实体书店不容易,赶来支持性买书的原因。
“之后就是曲线下降的趋势。”老孟说,这就是书店面对的日常,实实在在。“所以疫情对书店的影响,肯定不仅仅是防控期间,由此导致的思想和经济的巨变,慢慢还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体现出来。”
受疫情影响,大热书馆也在开业7年以来第一次开展了充值活动,用老孟的话说,“前所未有”。“大热地方小,租金和人工也少,相比大书店,反而容易熬过去,自己省一省就行了。但选书,我还是坚持偏人文社科,不选没营养的快销书,或者被流量引导的书。”
老孟说,一个小城市的小书店挺能代表这个城市一部分的阅读水平,“掰着手指算算,大热可能是唯一的小书店了,尽力活着!”
(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