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关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牢记“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服务见义勇为人员”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提升见义勇为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在表彰宣传、权益保护、基层基础、社会动员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平安常州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公安局历届党委班子都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每年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具体措施,提出明确要求,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杜荣良提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见义勇为工作,不断推动见义勇为事业新发展,努力开拓市域社会治理常州新特色,始终坚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主旋律,为常州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治安环境、营商环境和人文环境。去年《江苏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常州市随即成立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并制定出台《常州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15家成员单位具体职责任务。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见义勇为人员确认和奖励工作的实施意见》,就见义勇为人员的确认、奖励程序和权益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依靠财政拨款、依靠社会募集、广开募集渠道”的工作思路,全市见义勇为基金不断壮大,为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救治、表彰奖励、评烈评残、抚恤慰问、权益保护、困难救助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目前全市已形成市基金会、7个辖市区基金会、116个公安派出所见义勇为工作站、622个社区见义勇为工作室四级组织网络架构,基本实现了见义勇为工作全覆盖。
全市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常州公安工作,积极参与了扫黑除恶、大庆安保、反电诈等社会治理工作,建立即时奖励机制,对发现提供重大案(事)件线索、帮助化解重大不稳定事端、制止重大恶性违法犯罪、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市民实行快奖重奖。今年,市基金会又结合常州市被确定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契机,主动与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对接,共同组织开展“见义勇为进网格”活动,实现“义格”与“警格”“网格”三网融合,建立微信红包奖励机制,先后对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排除重大安全隐患的全要素网格员进行奖励2200人次,发放微信红包6万余元。常态组织发动全市6077名出租车司机、2300名旅馆信息员、8000名交通志愿者、10788名物管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累计收到意见建议3000余条、交通违法举报1.5万条、违法犯罪线索4671条。在建成常州公安社会动员体验中心的基础上,会同市公安局组织565批社会力量前往培训体验,切实提高了他们弘扬见义勇为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识别举报违法犯罪和自防自救能力。
市公安局和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积极拓展见义勇为宣传渠道,大力宣传见义勇为法规、典型事例、表彰奖励信息、优待优抚政策等,营造“人人崇尚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引领全社会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在常州电视台《龙城警视》创设“正义礼赞”专栏刊播40期,在常州日报设立《见义勇为光荣》专版刊发20期,在《中吴》杂志开设《正义春秋》专题刊登8期,举办见义勇为专题道德讲堂6期。联合常州网、中吴网、手机台等网络平台,组织开展“走进见义勇为英雄”“见义勇为光荣”等系列宣传活动,举办“我身边的见义勇为”征文比赛和见义勇为有奖知识竞赛,并在网上公开征集见义勇为宣传标语2000多条和形象标识11幅。专门开辟见义勇为主题公园和文化长廊,依托756个社区固定宣传阵地,利用1250个户外电子屏广泛宣传。同时紧跟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微视等新媒平台开展宣传,创作拍摄的《侠肝义胆姚小兵》《漫说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等微视频广受好评。
为确保见义勇为人员“流血不流泪”“伤身不伤心”,常州市专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常州见义勇为人员救治绿色通道暂行办法》《常州见义勇为人员伤残抚恤办法》和《常州市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困难家庭救济补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为见义勇为人员推出优待乘车、优先就医、优抚伤残、优抚就学、结对优服、解决城镇落户、受教育优待、优先解决住房困难等八项优待举措,并组建了见义勇为志愿者服务队,为全市597名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截至目前,共发放《优待就医证》 41张、《伤残抚恤证》27张、《公交优待乘车证》117张、《地铁优待乘车证》82张;16名见义勇为人员子女享受就学补助17.5万元;15名见义勇为人员子女享受中考、高考加分优待;36名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及家庭每年得到5000元至5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助;118名受到市政府以上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办理了医疗综合保险,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和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