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与采菱河交界处的采菱村一角,有一幢占地775平方米的二进园林碑廊式古建筑。这幢建筑便是1916年修缮、2007年修复的市级文保单位——晋陵白氏宗祠。
近日,宗祠的管理员白耀春颇为忙碌,6月初,晋陵白氏第十次续修宗谱工作启动了,“续修宗谱是为了寻根留本,承先启后。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缅怀先辈的家族精神,让后代学习到传承数千年的家族文化。”白耀春说。
建于明弘治年间的白氏宗祠,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来,白氏后人对宗祠进行了数次修缮,如今看到的宗祠,于2007年重修。
走进白氏宗祠,在第一进和第二进中间的天井中,是晋陵白氏宗祠照壁,一面是白氏世系挂线图表,另一面是毛泽东抄录的白居易《琵琶行》长诗手书,照壁的前面矗立着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白居易雕塑。
《晋陵白氏宗谱》记载:晋陵白氏是江南望族,始祖为秦国大将军白起,远祖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耀春在茶山街道采菱村长大,村里一半的人都姓白,“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着先祖们的丰功伟绩。”白耀春说,远祖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几千首诗歌,代代流传,其本人是一个在逆境时乐观旷达,有信仰、有斗志的人。
除了白居易,白家还有在明朝弘治年间,为朝廷剿匪平寇功绩显赫、治水筑堤成绩突出、赈灾济众广得民心的白昂,清乾隆年间“江南八侠”之一的侠士白泰官。
“我们一辈子也到达不了这样的成就高度,但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需要追寻家族的精神遗存,并且守护好、传承好。”白耀春说。
作为一名党员,白耀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新疆支边15年,后来到安徽铜陵某铁路机修厂工作,2004年退休后落叶归根。
2005年开始,他便和族人一起,为白氏后人寻“根”奔忙。他筹集经费,寻遍常州周边白氏后人,终于找到了残存的8卷族谱。为了改建晋陵白氏宗祠,从审批手续到开始修建,再到新祠堂落成,耗费了大量心血。
由于红梅村委采菱村党员人数较多,红梅村党总支提出在白氏宗祠建立党建服务站。白耀春大力支持,“我们建立宗祠就是保护传统,传承美德,党建服务站也是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地方。”
2014年4月,“白扬轩”党建服务站在白氏祠堂挂牌成立。白耀春作为“白扬轩”党建服务站的联络人,变得更加忙碌了。每年慕名前来参观祠堂的人数超百人,白耀春承担了白氏宗祠的接待讲解任务,将白氏宗祠的历史底蕴、家风家训娓娓道来。
“守护祠堂,就是守护文明。”白耀春说,希望每一位后人都做文明的守护者,在祖辈文化的泽润下,成为良好家风的传承者、践行者。
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