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常州 > 正文
只此青绿,大美常在
2024-12-18 09:10:00  来源:常州日报  

初冬时节,龙城大地处处绚烂多姿——

远眺天目湖湿地,水中杉林红妆似火,岸边芦苇摇曳生姿,飞鸟漫舞水天间;漫步龙城街头,老城厢焕发全新活力,转角处遇见绿地公园,推窗就见色彩斑斓;徜徉乡间地头,一水护田将绿绕,沃野平畴孕希望,田园诗意迎面来……在常州,随处可以发现美,随时可以遇见美。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在筑梦“强富美高”的新征程上,常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探索“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理念转换通道,坚持培育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之城、幸福宜居之城、现代活力之城款款走来,成为500多万龙城儿女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守护碧水蓝天,乐享自然生态之美

“12月4日在长荡湖拍到了小天鹅,16只。”秋冬时节,候鸟南归,是摄影爱好者蒋元再最幸福的时刻。他流连忘返于常州各处湖泊,只为邂逅天空的精灵。

“这几年,我在常州拍到不少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与极危、濒危物种,全市鸟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这既是我们拍鸟人的幸福,也是市民的福气。”蒋元再感慨道。

权威数据印证了蒋元再的感受。记者了解到,目前,常州生物物种有2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94种;共观测记录到鸟类38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被持续监测发现,刷新了省内野生鸟类的新纪录。

今年7月9日下午2时50分,常州海事局工作人员在录安洲西洲头与长江江豚偶遇。因一江清水,曾一度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绝处逢生。

山湖观鸟,仰望天空与自然界生灵隔空对话;观豚畅游,在生态之变中唱响长江之歌……野生动物是良好生态的“信使”,它们的出现,是常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

生态之变,缘于强烈的生态警醒、生态敬畏、生态自觉。从过度索取到全力减负、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常州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为最美生活铺陈最绿底色。

长江常州段岸线曾经“化工围江”。常州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清零”,沿江复绿达220公顷,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全省第一。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如今,江豚、娃娃鱼等珍稀动物重现长江,戴胜鸟、黑翅鸢等十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鸟类在长江生态廊道安家,母亲河日益焕发新气象。常州破解“化工围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3年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常州将太湖治理列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深入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太湖水环境质量创2007年治理以来最好水平。今年1—9月,椒山、竺山湖心点位总磷分别同比改善46.8%、26%,对太湖改善幅度贡献率达161.8%,位列环湖城市第一。

碧水环绕,清风徐来。近年来,常州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PM_2.5浓度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4微克/立方米,降幅高达52.8%,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同时,常州也是2021—2023年度全省唯一臭氧浓度持续改善城市。今年,常州发布了第三个“大气十条”,为“蓝天保卫战”立下新的目标。

都市田园焕新,安享城乡融合之美

青山环绕处,烟火万家来。

登上溧阳南山之巅,万亩竹海绿波荡漾。溪水欢唱,竹林环抱的百年古村深溪岕村飘荡着醇厚的咖啡香。受益于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该村依托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守住了村庄历史,留下了创业青年。

近年来,常州各地坚持走好城乡融合之路,“全境生态、全域旅游、全景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都市里的村庄”和“田野里的都市”交相辉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美丽的密码是尊重。

乡村之变,美在尊重自然,守住一方好山水,在“望山见水有乡愁”中,将“绿水青山”变成村民的“金山银山”。

全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将全域景点、乡村旅游点串珠成线,沿线312个自然村村民的人生,由此峰回路转。北山深处的姜下村,凭借大美田园和独特的“鹅文化”,吸引了八方游客,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年涨了10倍,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张志新开起了农家乐:“家门口有山有水有钱挣,以前村里人都要往外跑,现在城里人想到我们这里来。”

城市之变,美在尊重百姓需求,传承文化根脉,注重绿色低碳。

钟楼老城厢的“暮鼓晨钟”,是刻在老常州人心底的“乡愁”。去年除夕,大庙弄电视塔钟声响起,“老常州人的记忆回来了。”民俗专家季全保感慨万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常州投资超300亿元推动老城厢复兴,系统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治理“走不进”“看不到”的背街小巷,一大批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居住更加舒适。青果巷里寻觅千年文脉、古运河畔“遇见”东坡先生、溯源“中国园林蓝本”、在江南古镇枕水而眠……常州在城市更新中展现独特文化记忆和江南水乡风貌,让绵延深长的龙城文史之美传播四方,引“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悠悠大运河,从历史深处汤汤而至;浩浩长江水,从青藏高原奔涌而来。常州紧扣大运河保护,用“生态创意”活化运河文明;全力启动常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曾经的生产岸线、“生态锈带”,成为生态岸线、文化岸线、“生态秀带”,春江花月夜的千古吟唱伴着滔滔江水不竭流淌。

大大小小的遗址公园、文化长廊,遍布城市的口袋公园、城市步道、生态湿地……常州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绿城”建设,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逐年上升。2023年,常州生态环境总体满意率95.7%,全省第一。

都市文明与田园诗意交汇,城市记忆与农耕乡愁共织。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

朝向未来发力,畅享绿色发展之美

今年5月15日,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成功举办。这是该活动自设立以来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

常州将绿色低碳、生态友好视为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美好生活谋划无限循环的未来。

12月5日,记者在“中国青虾第一镇”溧阳市社渚镇看到,青虾科技小院生态湿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今年4月,该镇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共建青虾科技小院,推动青虾生态养殖和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实现产业“高效、创新、绿色、共享”。早在2020年,为保护天目湖水源,该镇850亩青虾养殖退出,土地流转后用于修复生态湿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到了统一。

长江常州段在“腾笼换鸟”后实现了绿色蝶变。瞄准新材料、新医药等主力产业,滨江开发区引进和培育了中简科技、新创碳谷、合全药业等一批领军企业,产业跃升带来效益持续增长。

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中,常州大力建设“两湖”创新区,引领城市向湖生长、拥湖发展——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数字经济、氢能产业加速布局。

传统产业纷纷迈出向“绿”步伐。传统钢企东方润安推动“智改数转网联”,谋求“清洁生产,绿赢未来”。作为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试点,常州推动5300家企业涅槃转型,4.5万亩空间要素优化重组,打造了绿色转型常州模式。“十四五”以来,常州以22.5%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和8.8%的能耗降幅,支撑了GDP21.5%的增长,实现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居民收入变“高”。

历史是奋斗者的足迹,未来是先行者的使命。

在朝向明天的奔跑中,常州以“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城市精神,以生态理念竞逐产业发展新赛道——纵深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力争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积极培育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成长性、前沿性未来产业,绿色发展之音激越铿锵,响彻在龙城山水间,智造之美与山水之美相得益彰、美美与共。

大美常州,未来已来。记者 芮伟芬

责编:杨梦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