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公众的科学文明素养,今年以来,武进区积极探索科技科普工作新路径、新方法,贴近群众需求,突出服务特色,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成立2个支队和21支服务队,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科普知识“搬”进学校课堂。
技术“走进”田间地头
“老李,今年的‘稻鸭共作’形势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日前,前黄镇李臣家庭农场的稻鸭共作棚内,农林科技志愿者一边捧着营养土细细观察,一边跟合作社负责人李臣交流。
“区里安排农技人员上门送技术,对合作社帮助非常大,农用机保养、病虫害防治等都得到了专业指导。如今,我们正在探索‘稻鸭共作’新模式,更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李臣介绍。
开展农技上门服务,是武进区“科普乡村行”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之一。今年以来,武进区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志愿者队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讲座、上门入户,为农民提供农技、畜牧、农机等技术支持。
善用新阵地,传播新知识。自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以来,武进区农业农村局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以科技与科普服务实践基地为依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区水稻种业协会、区果品协会、区水产养殖协会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实践服务。同时,通过紧贴广大农民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和现代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培训进度和力度,截至8月底,已开展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期830人次、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4期2301人次。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让大家切实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武进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进区持续推进“省级科技入户”工程,制定《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5年来在全区组建专家组、确定技术指导单位、选拔技术指导员300余人,遴选示范户8000余户,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村23个,举办科技入户培训近230场次,培训人数达25000人次,服务科技示范户8900余户。
趣味科普“搬”进课堂
在洛阳中心小学洛凯股份机器人俱乐部里,洛阳中心小学信息中心主任、国家级青少年机器人项目裁判员殷立新正在制作一款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自动喷洒农药的机器人;另一个是基站,能为机器人补充水和农药。
“这是我们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想到的一个协作机器人,用来管理葡萄园,也是2020年全国机器人竞赛中的一个创意项目。”殷立新告诉记者,去年,他带领学校机器人俱乐部成员参加省科技模型竞赛智能搬运项目比赛,30名参赛学生有17名获得了一等奖,他也被评为优秀裁判员。
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科普活动的持续开展。为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一直以来,洛阳中心小学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把机器人教育设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在殷立新的带领下,学校机器人教育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区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工作站,同时获评江苏省机器人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参加了国内外多项比赛,屡获大奖。
“主动寓教于乐,真正把趣味科普‘搬’进了课堂。通过学习科普知识,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科学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殷立新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服务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武进区持续加强机器人、科技创新、金钥匙、国际数棋、三模等10个区级科技竞赛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每年参加各类竞赛的学校累计达200所,参加学生10万余人次,组织和参与国际、国内科技竞赛活动,承办第19届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五届苏台青少年科技创意创新大赛,先后获得国际奖项20个,1000余名中小学生获得市级以上科技竞赛荣誉,形成了具有武进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新模式。
主题活动办出新意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高科技,还有科普志愿者讲解科普知识。”说这话的是湖塘镇府东社区居民孙婉晴。
不久前,在社区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孙婉晴和其他居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社区科普馆。大伙儿一边听解说员介绍,一边学习科普知识。
“科普馆成了居民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体验场所,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府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晓琴说,前不久,社区还邀请了供电公司技安员来给居民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丰富多彩的形式,让科普活动办出了新意。“科普馆不仅是居民参观学习的场所,更要普及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暑假期间,我们特意举办了防溺水科普知识讲座,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徐晓琴说。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科普工作,对建设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以来,武进区积极发挥科普讲师团和社区“科普大学”作用,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举办贴近居民生活实际的百科生活科普讲座、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增强居民科学生活的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社区营造寓教于乐、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区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画廊建设率达100%,社区科普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