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无锡 > 正文
春风化雨润民心 党员主动融入群众生活
2025-02-17 10:56:00  来源:江苏文明网  

溧城街道八字桥村与宜兴市徐舍镇虞家角村相隔一条河、一条路,千百年来民风淳朴,自然形成一套处置邻里纠纷的习俗:张家李家之间遇到解不开的疙瘩,去茶馆评评理!

八字桥村“党员中心户”成员杨斌荣走访了解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由于情绪不稳定经常影响邻舍,经过两天多调处劝说,这件拖了多年的邻里小纠纷快速得到解决。

2023年,八字桥村在原有“百姓议事堂”治理基础上,全面推开党员中心户工作,每个党员联络8—15户村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当好村民身边“五大员”,即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重点工作督察员、民生服务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

七十多岁的金某因自留地划分遗留问题与村里闹得不愉快,2023年1月份,金某承包的集体鱼塘即将到期,他既不来缴租金,也不退鱼塘……了解这一情况的“党员中心户”随即将金某请来“百姓议事堂”喝茶论事。

在村百姓议事堂副理事长王挺生等五六位理事劝说调处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互留情面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下,金某的不快和疑惑解开了,也同意将近70亩鱼塘的年租金从360元/亩提高到600元/亩。

村民的不满消除,村委在化解矛盾的同时还实现了增收,这个双赢结果得益于“党员中心户”第一时间掌握金某的利益诉求信息,也离不开“百姓议事堂”各位理事的努力。

(百议堂成员讨论解决鱼塘款问题,拍摄人:八字桥村)

“党员中心户”工作,就是将“等问题上门”变为“主动出击”,强化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前置作用。目前,村里77名党员按居住区域就近原则,均联系了一定数量村民,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茶馆评理习俗历经演变,起初的“百姓议事堂”,就是在村级党组织倡议和引导下形成的,再到现在以“党员中心户”推动“百姓议事堂”工作,目的就是党员前置、哨所前设、服务前移,以此形成基层治理经验。如今的八字桥村,伴随着一套“接地气”的乡村治理模式,优势显现,各级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江苏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激活乡村振兴多重效应

“百姓议事堂”在乡村振兴之中,不仅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还激活了多重效应!

早些年,溧阳的丘陵山地待字闺中,但随着2016年市委、市政府将“全域旅游”摆上更重要的位置,戴南村的山地成了金饽饽。随着山地价值可变现,如何确定范围,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意见。而村里有关土地确权、流转、承包、征收等利益分配问题,产生的纠纷都是通过“百姓议事堂”协商解决,多年来没有一例矛盾上交!

乡村振兴二十字要义,不仅仅是村民收入增长,还包括基层治理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农村,有一群人,他们因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不幸,主动减少与其他村民的交往,有时村干部上门做工作也比较难沟通。在戴埠镇山口村,就有一则通过“百姓议事堂”解决的事例。

村民陈某因为家中遭遇亲人离世的重大变故,从2008年开始一直上访,村里通过“百姓议事堂”了解原委后,将其列入失独保障申报对象,为其孙儿申请市妇联的助学金,也为他提供了300元每月的村保洁员岗位。虽然陈某已经作古,但经过大家的帮助,在离开人世之前却也解开了心结。

2023年戴埠镇在戴南、山口两个试点村,围绕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邻里纠纷、生产生活需求、欠薪欠资、土地权益纠纷等问题,着力推广“百姓议事堂”2.0版本——“社情民意墙”和“民声回音壁”制度。“社情民意墙”和“民声回音壁”制度主要特点是:群众有反映,收集问题“列”上墙;支部有响应,责任分工“挂”上墙;落实有回音,办理情况“晒”上墙。

(戴南村社情民意墙,拍摄人:戴南村)

“社情民意墙”和“民声回音壁”从接、研、交、办、督、结、访流程推进‘七步工作法’,全过程限定其时间、保证其质量。以此进一步厘清部分党员干部的工作任务,着力解决了责任不明、考核不严、追责不力等不严不实问题。

此外,戴埠镇在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村级平台建设中,重点围绕整合现有的网格化工作服务联动站、公共法律服务室、“百姓议事堂”、全科社工等资源,为群众提供“跑一次、一站式”服务。

承袭这片山水乡土之间的优良传统,融合情、理、法,不断升级完善的“百姓议事堂”必将在溧阳的乡村振兴历史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溧阳的“百年老字号”。

移风易俗“民声”落地有力

“村规民约要简洁明了、过目难忘,真正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牢、好操作。”“村规民约要接地气,做到合法合规,经得起审查。”……

溧阳市古县街道新桥村的“百姓议事堂”热闹非凡,街道相关负责人、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提高村规民约的操作性、合法性、约束力畅所欲言,以村规民约的“刚性”推进移风易俗。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个摆上台面,在你一言,我一句中逐渐得到破解。

(集中动员迁移散坟,拍摄人:新桥村)

为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2014年,新桥村结合时下社会治理新特点、新需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打造村民定纠止纷的新载体,试点成立了“百姓议事堂”特色品牌,探索“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群众自治新方式,以“小载体”撬动“大治理”,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百姓议事堂”的成立,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十年前,新桥村成为常州市土地确权颁证试点村,当时农村种粮效益低,很多农户都把田抛荒或送给其他农户耕种,由于大部分都限于口头约定,这就给土地确权带来很大难度。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上级部门提出用“百议堂”这一模式来化解矛盾,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当时村里发动老村长、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组成百议堂理事,理事采取“闻民声”“解民忧”“议村务”“促新风”的方式,深入田头、深入农户,收集土地流转以及理事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再召集相关理事集体商议调处,最终以对种植户适当补贴后确权给原主的形式,有效地平息了一场大规模纷争。在理事们的调解之下,全村1070户村民的3267.67亩土地确权工作顺利按期完成。

随着形势的发展,“百姓议事堂”被赋予了新使命、新内涵,它不单单是解决矛盾纠纷的议事堂,其内涵日益丰富,在制定村规民约的同时,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常态化宣传移风易俗,带头弘扬时代新风,抵制不正之风,倡导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促进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密切了党群关系,筑牢了农村和谐稳定的防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镇、村三级“百姓议事堂”232家。

在此基础上,为在更广层面推进“百姓议事堂”工作,古县街道还在街道办事处设置“七点有约室”,除了倾听基层呼声,还对辖区内各村、社区“百姓议事堂”典型案例进行归档,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基层的利益调处、矛盾化解工作机制。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