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期间,梁溪区以“安心、公益、成长”为底色的暖心行动悄然铺开,七彩公益安心托班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课程、严抓安全,为辖区儿童打造假期“第二课堂”,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托举起有相关需求家庭的希望。
●多元力量织密“保障网”
在北大街街道托班教室,孩子们正专注地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一旁的志愿者细心协助。这一场景的背后,是梁溪区多部门协同发力的成果。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联合关工委、妇联、团委等部门,打破壁垒共建资源池,发动辖区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
山北街道通过“校社联动”引入专业教师,毛湾一社区则创新“公益+志愿”模式,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助力、全民参与”的托育新生态。
●特色课程点亮“成长灯”
“原来陶泥可以变成会唱歌的小鸟!”在梨花社区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的作品让家长连连惊叹。托班突破传统托管模式,围绕“德智体美劳”设计特色课程体系:红色教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植物拓染激发创造力,安全演练提升自护能力,更有绘本阅读、科学实验等30余类活动。
各社区因地制宜打造品牌项目,如丰涵家园社区推出“小小工匠”手作课,山北街道开设“自然探索营”,让假期成为孩子们综合素质提升的“加油站”。
●严管厚爱筑牢“安全墙”
“接送卡+人脸识别双确认,让我们上班更安心。”家长李女士点赞的,是托班推行的“安全闭环管理”。毛湾一社区细化制定多项安全预案,山北街道增设“护学岗”保障接送安全。通过签订安全协议、每日健康打卡、家长满意度调查等举措,实现零事故、零投诉,用制度守护孩子的童年。
●暖心工程收获“多重效应”
托班不仅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更催生多重社会效益。调查显示,超九成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困难家庭儿童参与率达100%。项目还激活了社区公益力量,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实现自我成长。“以前寒假总宅家打游戏,现在带孩子们做实验,感觉自己也在发光!”志愿者小王感慨道。
面对部分社区存在的场地受限、课程同质化等问题,梁溪区正积极谋划2.0升级方案:计划联合企业打造“共享教室”,开发分级课程库,建立“家校社”三方评价机制。梁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让公益托班从‘办得了’走向‘办得好’,把民生痛点变成幸福支点。”
(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