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拍摄的曹顶墓现状。
难忘曹公 一段英雄传奇400多年传颂
由狼山沿城山路去城约半程处,两株银杏拔地而起,银杏树下便是明代抗倭英雄曹顶的墓地。曹顶的传奇,400多年来一直在江海大地传颂。2007年,一部讲述曹顶抗倭故事的电影《新忠烈图》在全国上映,吴奇隆饰演了这位南通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顶于1513年出生于通州余西,盐工出身。明代中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备受倭寇侵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曹顶应征入伍抗倭,先后参加过江中水战、通州保卫战等重要战斗。每次战斗,曹顶都奋勇当先,虽受伤数十处皆不退却。朝廷论功行赏,亦不愿居功要官,深受军民爱戴。
1554年,3000倭寇来犯通州,全城惶然,曹顶率水兵500于城外扰敌,斩倭百余,他受伤十多处。1557年4月,倭寇再犯通州,曹顶率领守军与倭寇在城北五十里作战,乘胜追击至单家店(今平潮镇)。因天雨泥泞,战马失足,被倭寇杀害,年仅44岁。
曹顶以身殉国后,通州诸地方志为他立传“忠义”类,传称“州人称顶为长城,闻其死无不痛泣者”。明万历朝时期,通州官民在狼山东路为曹顶建墓,其址位在城山河东。曹顶墓的北面原有曹公祠,史志上称曹义勇祠。
1919年至1921年,南通先贤张謇利用地方上拓宽城山公路的机会,将曹公祠和曹顶墓大修。张謇挥毫为祠撰联:“匹夫犹齿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并撰写了《重修曹公祠碑》。新修曹顶墓的南边树立起曹顶塑像,高2.5米。
老照片显示,高座之上,曹顶跨马提刀,一手拈须,两目深沉,凝视着南方,仿佛等待着金鼓击点,跃马杀敌。记者查看到1992年留下的曹顶塑像照片,基本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时过境迁
省级文保单位风貌环境受损
南通人不会忘记曹顶,这位在危难之际用生命来守护城市的真心英雄,他所代表的爱国保家精神已成为江海文化的重要一脉。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曹顶墓便位列其中。
1965年,由于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为方便交通,南通市拓宽城山路时拆除了曹顶墓后的祠庙,只留下祠前的两棵银杏和曹顶墓,包括曹顶墓台和塑像。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调整公布了省文物保护单位,曹顶墓再度被列入其中。
2008年前后,城山路再次拓宽改造,封闭了曹顶墓东侧道路,拓宽后的城山路由曹顶墓西侧通过,将曹顶墓连同原曹公祠遗址地块建为墓园,墓前新建“功垂江海”纪念石坊,成为城山路上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不过,如今的曹顶墓和英雄的塑像却已面目全非。由于曹顶墓是一处不收门票的公共场所,一度形成了一个以烧香祭拜活动所带动的马路市场,摊贩拥挤加重了该区域的交通拥堵,扰乱了周边市民的生活。一个庄严肃穆的历史文化景点却变成了乱涂乱画、违章搭建的反面典型。前些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交议案、提案,希望抗倭民族英雄不再被庸俗化。近年来,经过城管、公安等部门的综合整治,曹顶墓周边摊贩扰民之举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损害文物的违法行为却仍未改观。
昨天,记者来到曹顶墓现场踏访。当年威风凛凛的曹顶塑像,如今却身披红衣,被置于一个搭建的棚子里。曹顶及坐骑都被涂改刻画得不伦不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曹顶墓入口已被拦起来,但仍有个别市民翻越栏杆,到香炉前烧香祈福。
回归初心
曹顶墓保养维护征求社会意见
相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曹顶墓擅自搭建雨棚、为塑像着装、私建踏台、随意涂鸦等,都属于违法行为,超出了纪念英雄范畴的烧香祭拜活动也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66条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第66条规定,“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目前,曹顶墓文物本体及保护标志牌上出现不少乱涂乱刻的行为,损害了文物本体及风貌环境。同时,曹顶墓被私自搭建雨棚,加建踏步,对文物本体安全构成了威胁,同样影响了文物保护单位的风貌环境。
为实施对文物的有效保护、恢复曹顶墓的历史原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已经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征求曹顶墓保养维护工程实施意见的公告》。此次保养维护工程计划围绕清理墓台、拆除踏步、清理塑像、拆除雨棚、整治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将对墓台裂缝部位加固修理,凿除表面多余水泥,重新勾缝处理,并拆除墓台上面后加设木牌,清洗表面污渍。同时,摘掉曹顶塑像上的披风,清理塑像表面油饰,统一采用古铜色仿古漆保护塑像。对后添置的香炉、香亭、香槛等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保护范围以内放置以上物品,须征得曹顶墓管理单位同意,并向南通市、崇川区文物主管部门报备。值得一提的是,工程还将添置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栏,介绍民族英雄曹顶的事迹,宣传文物保护工作。
此次保养维护工程计划向全市征求实施意见,市民如有建议和意见,可与南通市文旅局联系,联系电话为85099556。市文旅局将在征求社会意见后对方案进行完善,并向省文物局备案。
本报记者张坚 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