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季已有10轮强降水,但本地雨情却没有“淹没”南通人的微信“朋友圈”——
本报记者 郭小平 吴银华 蒋娇娇
昨天,南通经历了“超长梅雨季”的第10轮强降水,截至当天18时,累计降雨量超490毫米,市区降雨量超过常年梅雨季九成。很多市民点开手机,关注着我市及省内外的最新汛情。值得欣慰的是,往年被戏称为“看海点”的一些积水地区,大多没有成为微信朋友圈内的“网红”。
防内涝是城市防汛的重点工作。今夏以来的暴雨倾城后,南通城区缘何尚未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倾盆而下的哗哗雨水又去哪儿了?本报记者连日来实地走访,努力探寻“南通系统治水模式”之下的城市排涝新奥秘。
地下软实力:
让1120公里排水管网畅通无阻
大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城市排涝一旦出问题,就会使城市形象受损。
73岁的朱德林老人家住老港闸的曙光新村,几乎每天走过家北侧的通港路。江畔的这条路虽然只有500多米,过去可是远近闻名的破烂路,多处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雨天碰到车辆驶过必定“一身污”。7月18日傍晚,朱德林夫妇再次步行走过这条路,满是欢喜:“政府修好了这条路,可方便了路旁‘曙光福里’的拆迁户,马路不仅宽了一倍,而且大雨过后没积水,今天我俩一个来回,鞋子干干净净。”
马路无积水的原因,来自于科学设计、精心施工的道路排水管线。市市政和园林局市政设施处卢永平向记者介绍,“这条路重修时,我们在排水设计上花足功夫,先是精心测算了雨季高峰的瞬时雨量和降雨时长,然后根据道路自然高低和两侧小区情况,分别在路面两旁的不同点位,设计安装单箅边井、双箅边井和三箅边井,边井下面铺设排水管道。这样,大雨甚至暴雨降水,也能通过边井迅速流入排水管道,直径60厘米的排水管快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东港河中,再通过东港河流入附近运河及长江。”
以往的城区快速扩张中,个别地方排水管网排口被堵,一下雨就积水,逢大雨必淹涝。中南世纪花城的世伦路路段,因小区三期工程填埋了附近的非规划保留水系,一遇暴雨,整个路面都是齐裤管的积水,两侧居民深受其害。7月18日上午,记者见到这个路段整洁干净、水迹若无。市市政和园林局公用事业管理处处长李长群介绍说,在世伦路两侧的排水管线改造中,仅花城小区两侧就安设了72座雨水边井,路面下敷设了直径1米的雨水管道,通过崇川路排向东侧的裤子港河,保证了再大雨量也不会造成路面积水。
我市已实施雨水和污水分流多年。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输送至洪江路污水处理厂等4家污水处理厂,避免污水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污染。李长群说,近年来我市城市主次干道雨水管网建设已达1120公里,新老雨水管网一律由市政设施管理处“统管”,确保平时“管得好”、雨季“打得响”,做强埋在通城地下的城市“软实力”。
据介绍,市市政和园林局今年以来统筹各方力量,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依托350处固定监控、15台移动车载视频为载体,不断增强城市防汛应急能力。他们尤其注重对排水管网的预防性“养护”,应用CCTV机器人、声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雨污管网检测、清淤、冲洗,有效提升排水管网运行能力。今年入梅之前,市政设施管理处改造雨水边井1200多座,新建、维修雨水检查井150座;疏通雨水管道420公里,清理雨水边井4.3万座次,清掏污水井1500座、泵池清淤90座次,清疏高架桥泄水孔1.2万处次。
系统性治水:
让全城“活水”促进顺畅引排
长江路高架下的任港路至中远路路段地势较低,比通城平均地面高度低了50多厘米,过去几乎逢汛期必淹。截至去年底,包括这个路段在内的南通市区53个易积水路段都得到了改造,告别了“看海点”谑称。“仅长江路高架下‘老难题’积水路段的改造,我们就花了两个月,建造了高效的一体化强排泵站,确保管网雨水排入附近的倪虹河,不会再发生河水倒灌。”市市政设施处副主任邵雪军介绍说。
雨入管网,管网入河,南通城内外的各条河流形成通盘“活水”。水因势而动,在这个梅雨季浩浩荡荡经过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等通江河道,安然入江入海。
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2018年以来,我市坚持“江河联治、水岸共治、全域防治”治水思路,探索“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治水模式,实施“控源截污、自然活水、自然做功、自然净化”的“一控三自然”科学举措。这场缘起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治水新实践,同样让城市排涝解决了局部地区河水漫堤的“软肋”。
“江河联治,科学治水,工程量是巨大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水活城,关键是内河畅流,科学布局水系河网,畅通完善城市水系,这样才能将势能以更高效能传遍河道,让水真正活起来。为实现城区河道自然贯通,恢复自然流动属性,2018年以来,中心城区易家桥环河、工农河、任港一河等44条断头河全部接通濠河水系,通过在河中央设置拓扑导流墙的办法,让断头河河水“由死变活”,促使主要河道连成一张覆盖全城的巨大水网,夯实水体流动基础。“活水”工程先后拆除影响水体流动的坝头坝埂100多处,开挖河道1745米,建设管涵1805米,对90座河道闸站实施自动化改造,通过闸站的精准管控,形成内河间的有序水位差,促进水体自然流动引排。
据介绍,今年南通市区又有一批防汛排涝工程相继开工,其中包括城市河流闸站自动化建设,通甲河等多条河道清淤和截污整治,以不断扩大“活水”水系,优化水体结构,为城市排除内涝夯实基础。
建“海绵城市”,
让市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这个梅雨季,经常在濠河边散步休闲的市民多有这样的感受:行走在这里,不再担心过去石材路面那样积了很深的水,一不小心就湿鞋甚至湿身,而是很轻松放心走在颜值一新、没有积水的道路上。这种摩擦系数较大的新工艺板砖叫钢碴砖,主要原料为废弃钢渣,渗水性强,大雨滴至砖面后能迅速渗透至排水系统,雨后行人走在上面,鞋子再也不湿漉漉的了。变废为宝的这种砖成本比石材道板低约三成。
目前,市区濠北路、濠南路、濠东路、沿河路东段等11条道路人行道均采用了钢碴板砖铺设,既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也节约了资源和成本。邵雪军说,“防汛排涝,需要我们提升建设城市的理念,不仅完善传统意义上的管道网络,更要新建现代科学的城市海绵生态工程,形成立体排涝体系。”
去年5月,我市还建设了首个生态停车场——总面积14100平方米的五山滨江片区停车场。施工负责人吕国忠说出了这座停车场的生态“玄机”:停车场透水性能超强,下雨之后地面也能保持干爽。这是因为停车场道路使用的是透水混凝土,停车位使用植草格,铺设了草皮和陶土砖,下雨时,雨水会快速通过透水路面和植草格渗入地下,不仅避免路面积水,还可滋养草皮和周边花木,避免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我市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举措,结合长江生态岸线保护、濠河景观提升等建设了紫琅湖、植物园等一批高质量海绵项目,成功摘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荣誉。城市湖泊的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景观,亦起到了蓄水池作用。”市市政和园林局局长汤葱葱介绍,我市还结合老小区改造、空闲地块开发、道路建设等,每年建成10个小游园,推广湿地、下凹式绿地以及透水铺装,增加汛期蓄水能力,目前市区累计139个小游园,丰富了城市小海绵体。
“治水为民、人民治水、人水相依”,江海交汇、傍水而生的南通正践行治水新理念,大胆探索,开展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132条河道水环境“一控三自然”治水新实践,让一泓清水造福于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
题图:高质量海绵项目紫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