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3时许,在市社会福利院的过廊里,我们见到建应和她一手带大的小男孩陆思源,他俩正准备去院门口的快递柜取快递。
建应说,节前在“抖音”上给小思源买了不少图书,节日期间收到了一批,还有一批今天到货。刚刚结束的小长假他们“娘儿俩”过得如何,其实从一路的欢笑声里已可见一斑。
跟随建应,我们来到她位于福利院5号供养楼8楼的家。一进屋,小思源便迫不及待地取出建应妈妈给他买的互动创意磁力书《神奇的交通工具》,“这是搅拌车,这是警车,这是120救护车,这是消防车......”在他的手指拨动间我们发现,相较上一回见面,小思源不再那么生疏,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看到眼前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很难将他与很多先天性的病症联想到一起。今年4岁的小思源,于2017年4月被遗弃进入福利院,在送往定点的通大附院治疗后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同年进行了巨结肠根治术、造瘘关闭术等多项治疗。“刚来这儿时体重只有5斤左右,加上身体上的缺陷,连医生都表示转好的概率不大。”说着,建应翻出了手机里保存的小思源刚进福利院时的照片,块头很小,又黑又瘦。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时间,生命的“奇迹”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这个中秋国庆节,我们一起吃了两顿火锅、一起去了植物园和狼山,一起去看了电影《姜子牙》,还入手了不少新书,有吃有玩,非常的充实。”建应告诉我们,尤其是出去这一趟,孩子的见识增长了不少,“让我十分惊喜的是,从植物园和狼山回来后,这本书上的很多交通工具他自然而然就会了,而且还能模仿出对应的声音,比如120救护车疾驰而过时。”
“让我更为感动的是,在去狼山的路上,当看到沿街张挂的国旗,他便脱口而出,蹦出‘五星红旗’四个字。”对国旗的认识得追溯到今年六一儿童节,院里组织了一次升旗仪式,建应说,这是孩子入院恢复后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对小思源倾注了所有爱的“建应妈妈”,是福利院里的一名普通院民,在这里生活的54年间,先后带过8个孩子,除了目前正在照顾的陆思源外,其余7个全部被涉外送养。今天下午,在与这对“娘儿俩”的短暂相处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已经一切归为正常,并未因疫情受到太大的影响。
建英说,很多人的“节后第一天”已经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而她,虽不是“上班族”,却也忙得很,她给自己列了一个节后计划:拟小思源的一周食谱、购置收纳盒放置小思源的新书、坚持每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她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竭尽所能把孩子养好、教好,为小思源来年的幼儿园入学做着准备。(记者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