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追忆芳华岁月 唱响英雄赞歌——访抗美援朝老兵沈济文
2020-10-21 10:49:00  来源:江海晚报  

沈济文领到的纪念章

沈济文年轻时的军装照

沈济文在家中

近日,家住学田苑的86岁退役老兵沈济文,领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学田街道办的干部小汤和小李闻讯赶来祝贺并问候。老人佩戴上纪念章,很高兴,就聊起了当年出国参战的往事。老人回忆道:“1950年1月上旬,我母亲乘火车把我从杭州送到嘉定,参加了解放军,成为20军文工团一名团员,当时我15岁。刚参军就跟随部队到常熟参加整训工作,这项任务完成后,没想到朝鲜战争爆发了!九、十月份,部队奉命北上,先到山东,接着乘坐‘闷罐车’开到东北边境。作战部队先入朝,我们文工团跟在后面。11月中旬,文工团里有18位团员紧跟主力军先过江,其中有两位女同志,一位叫胡琳,是团里唯一的大学生,我们女兵班的班长。我们这些新兵,先留在国内排练节目和进行防空训练,几天以后也全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了。到了朝鲜,一下火车,防空警报就响了。大家赶紧按照训练要求分散隐蔽。警报解除后,继续前进,看到到处都是飞机轰炸后倒塌的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些都激起了我们对美国侵略者的仇恨。”

沈济文随部队刚到朝鲜,就赶上了二次战役。20军在东线长津湖与美国王牌军陆战一师交锋,消灭了部分敌军,我军伤亡也很大。主要原因是匆忙入朝,我军战士穿着薄棉衣,而北朝鲜气温是零下30多度,冻死冻伤了很多人。当时,沈济文所在的文工团,主要任务不是慰问演出,而是帮助救护伤员。战斗太残酷了,伤员很多,他们跟在作战部队后面,在风雪中行军。除了背包和道具,每人还要带两三条米袋。夜里一边打瞌睡一边走。老人回忆:一天深夜,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座茅草蓬,里面躺满了志愿军伤员,惨不忍睹,真的很心疼那些战士。

沈济文坦言,在朝鲜时也特别想念妈妈,因为妈妈就她一个女儿,两人相依为命。休整期间,她染上了“战壕热”,发热怕冷,浑身疼痛,难以忍受。当时缺医少药,只能靠自己硬扛。团里把她送到离前线不远的后方老百姓家里养病,也没有药,就留下点粮食。“好在朝鲜人民对我们很好,知道我们是在为他们打仗……当时有不少南朝鲜的武装特务渗透过来,到了夜里经常敲门敲窗户,威吓房东。房东妈妈就是不开门,连声说‘奥布索!奥布索!’(意思是‘没有没有’)保护了我。”说到动情之处,老人流着眼泪,声音哽咽。

依靠朝鲜群众的掩护和照料,沈济文最终康复。她回到团里,连续行军13天终于赶到前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打得很好,志愿军打过了昭阳江,后来又打华川阻击战。在战斗间隙,文工团组织了几支演出队到前线慰问演出,沈济文参加了。那时,天刚亮,他们就爬山越岭,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躲开在头顶上飞来飞去的敌机,在各个山头找部队。到达连队,不管多累,也要为战士们演出。后来,沈济文把在山坡上演出的一张照片寄给了妈妈,在照片背面还写了几句话:“我们在朝鲜是这样开展我们的文艺(活动)的,就在山上和草地上,要是飞机来,还要防空。”

在前线演出,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沈济文从没退缩过。她说,“那时不会讲别的大道理,只是认准了:我们到朝鲜打仗,就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妈妈、保卫朝鲜阿妈尼!这就是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本报通讯员陈艺鸣

责编:苏敏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