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的南通,一路唱着“小晴歌”,迎来了全年第307个蓝天。据市生态环境局的最新信息,截至12月9日,南通市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7天,提前22天完成省政府对南通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这一年度考核指标,优良天数为近三年来最好水平,暂居全省第一。
所谓“蓝天数”,也就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指空气质量指数不大于100的天数总和,综合考虑了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6项主要污染物。根据江苏省政府对各设区市设定的优良天数的目标,南通市的优良天数考核目标是307天(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要达到83.8%)。根据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统计数据,截至12月9日,南通市空气优良率89.2%,同比增加8.3个百分点,空气优良率全省最高。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最可观可感的生态福祉,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大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正是得益于“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坚持科学治气、依法治气、精准治气,颗粒物与VOCs协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2018年,南通市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和推动,板块主要领导担任“点位长”,各部门通力配合,高位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来,全市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2643家、关闭化工企业268家,共有18家火电、热电企业52台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在包装印刷、家具制造、船舶修造、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3000多项大气治理项目,推进了一大批码头堆场、工地开展扬尘整治。全市推广新能源汽车1万余辆,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重型柴油货车2486辆。
科技溯源,正成为精准治污的强大支撑。南通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VOCs、PM_2.5源解析,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团队借助颗粒物和VOCs走航、激光雷达、道路积尘负荷监测等一系列“黑科技”, 精准溯源到需要管控的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物质。生态环境部门按图索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施精准治污。如在夏季臭氧攻坚行动中,南通市大力推进涂装行业错时、错峰生产,有效减少了重点时段的臭氧形成。目前,全市实现“天、空、地”全方位监测,织起大气污染防治的“天罗地网”。
呵护“南通蓝”,仍有潜力可挖。“核心是工程治污、减少排放。”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丁年龙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门仍将持之以恒推进工业源深度减排,以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核心,对照新标准,推进火电、热电,VOCs排放重点企业实施深度治理,持续降低排放量;严肃查处工业企业超标排放、超总量排放行为;以“654”专项行动和清洁城市行动为基础,始终紧绷扬尘治理这根弦不放松;持续提升移动源治理和监管水平,着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增加老旧车辆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尾气监管体系,对超标排放的移动车船严肃查处;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源大气治理;联合城管、交通等部门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餐饮、汽修等生活源开展精细化治理,解决群众身边的废气扰民问题。(记者朱蓓宁 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