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以建设高质量现代民政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担当作为,抓重点、实举措、强推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民政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9万民政服务对象和民政从业人员“零感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民政局闻“疫”而动,有效构筑防控战斗堡垒,不断织密防控托底救助网,持续推进防控举措落地落实落细,确保全市所有民政服务机构、近9万民政服务对象和所有民政从业人员实现“零感染”。2020年12月,南通市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为全省设区市民政局中的唯一一家。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市民政局领导党员干部放弃休假,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坚守岗位;局领导带队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民政领域特别是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发文指导村(居)民自治组织、城乡社区开展宣传引导、重点人群摸排、应急值班值守和疫情信息报告等工作;在全省最早实施社会福利院、紫琅医院等民政直属单位封闭管理,指导殡仪馆、公墓管理所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强化人员管控措施。
据了解,南通也是全省首家启动一线抗疫社区工作者关爱行动的地级市,共计筹募社会慰问资金360多万元,为全市3500余名疫情防控一线城乡家庭困难社区工作者送去关爱。组织动员村(居)委会、社会组织对居家隔离对象提供关爱帮扶服务。有序发动110个机构组织、近2.5万名社区工作者,排查走访居民235.6万户、近800万人次,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39万余次。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市民政局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疫情防控会议精神,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出台《南通市养老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秋冬季防控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构建“1+2+2”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及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工作,进一步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巩固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
补齐民生“短板”,社会救助提质提速更提气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市民政局以改革为主线,通过完善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方式、提升专项服务能力、发动社会参与,着力破解现行救助制度的“堵点”“难点”“痛点”,努力让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共享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
市民政局立足全面小康收官和民政区域协同发展定位,2020年,统筹协调全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实现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单人保”政策,将覆盖对象拓展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全市1008名符合条件人员纳入“单人保”。深化临时救助制度改革,完善“急诊救助”机制,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702人次,支出964万元。
据介绍,目前南通全域范围内共有特困供养对象2.1万人。2020年,市民政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印发《关于加强特困人员关爱照料促进集中供养水平提升工作的通知》,重点构建以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为基础、全方位关爱照料多措并举的亲情关爱服务体系,以解决这些特困人员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相关工作获省民政厅肯定推广。儿童关爱保护作用显现,在全省率先出台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意见,将所有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面建立和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为全市16.3万余名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共计4.34亿元。
为了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有“里子”更有“面子”,市民政局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继续探索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12月,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印发《关于落实“刚性支出”扣减做好全市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的准入标准、存量救助对象的扣减项、可以享受的救助政策,系统推进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工作,推进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情救助、智慧救助,为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试点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链式养老”全面推开
2020年12月8日,南通市民政局与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在新区会议中心共同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服务协作备忘录》。本着资源互补、市场共享的原则,今后,双方将陆续在11个方面共探养老一体化合作。
实现区域养老一体化最核心的,是要解决“政策通关”、“标准互认”、“产业协同”三大问题。本次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于促进区域间养老服务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推进两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南通总体呈现老龄人口规模大、发展快、空巢多、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面对人口老龄化,南通市积极应对,由市政府牵头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于2020年9月正式出台,破解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助推养老服务实现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的跨越式发展。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个老年人的心愿。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总量突破八万张,列全省第二。“链式养老”特色模式全面推开,目前已有27家养老机构承接运营了全市近50%的街道(乡镇)日间照料中心,为567个社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养老服务,受到老年人及其家属们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效果。接受上门服务居家老人数达67万,养老上门服务率超过省定10%的目标。
同时,南通市也已全面完成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镇(街)村(居)全覆盖建设和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两项为民办实事任务。实施农村敬老院“双改造双提升”工程,试点建成2家特困老年人的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和2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护理型床位达3.3万张。免费培训3564名养老护理员、210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区划变更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南通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2020年7月,省政府下发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对南通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撤销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设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区,以原崇川区、港闸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崇川区行政区域,崇川区人民政府驻虹桥街道桃坞路44号。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以原海门市的行政区域为海门区行政区域,海门区人民政府驻海门街道北京中路600号。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南通市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发展大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发展需求,经慎重研究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南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施南通市“两区一市”行政区划变更,对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对于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为顺利完成区划布局调整,2020年初,市民政局克服疫情影响造成的诸多不便和困难,全方位做好汇报、沟通、跟进工作,全力以赴争取上级的关心支持。抢抓关键节点,主动衔接协调,经过不懈努力,南通市的行政区划变更方案终于进入2020年民政部首批报国务院研究计划,并最终获批。2020年7月,接省政府关于国务院批准南通市区划调整工作的相关通知后,南通市民政局举全局之力加速推进区划变更各项流程,于7月28日顺利促成崇川区、海门区揭牌大会召开,完成了区划调整变更工作的重大阶段性任务。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让居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2020年9月召开的2020年长三角民政论坛上,市民政局围绕“创新‘邻里+’治理构架,提升‘绣花功’治理水平”主题展开,以崇川为试点,着力打造区域治理共建共享共同体,且该项工作已被写入《长三角基层治理蓝皮书》。
基层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以崇川区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推动小组(邻里)“微”自治,推动基层治理单元更科学、治理内容更精细、治理主体更多元,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牵头出台南通市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政策创制任务。海安市曲塘镇、如皋市白蒲镇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试点镇,如皋市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经验被省厅推荐参评全国典型经验,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效能有效提升。
2020年,按照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针对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不畅、文化认同不足、社区服务短缺、物业管理缺位等问题,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好基本盘,坚持稳中求进,为新农村建设描绘出一幅靓丽新蓝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以来,南通市立足“基层首创、南通特色”,着力理顺关系、创新治理,着眼保障农民权益、落实新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筹建新型社区居委会8个、在集中安置区新设居民小组235个,新型社区服务设施5460平方米,15万余名村民得到妥善安置,帮助近10万失地农民就近就业,近8万新居民对接社会养老保险,近12万名新居民手持股权享受股份“红利”。坚持靠前服务,截至目前已为5679名服务对象提供养老、助残、助孤等服务。
“第一书记”领航,齐力书写“民政答卷”
头雁引领雁阵高飞,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市民政局站在高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第一书记”制度,不等不靠、自我加压,成立党建工作专班,全面部署,明确月、季度、半年、全年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坚持“第一书记”每月向局党组汇报履职情况机制。
2020年,市民政局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决战‘过万亿’走在前、夺取‘双胜利’作表率”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弘扬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主题实践、深化巩固“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学习研讨有机融合。局党组中心组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对标找差,强化责任担当培育狼性精神,锻造硬核民政队伍。
下发领导班子集体、党组书记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责任清单,下发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召开全市民政系统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有效落实的同时,市民政局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和对机关、直属单位考核目标,各“第一书记”身体力行,认真指导联系领域,围绕小康路上“一户不落”、建立“链式养老”样板模式、为困境儿童筑就安全防护网、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等方面进行发力,尽展“第一书记”风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汤雄表示,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南通民政将通过“亲民善政”服务品牌的融合创建、“第一书记”制度的全面推进等举措,不断强化民政系统从严治党工作,以党建引领自身建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方式方法创新,不断破解难题、激发活力;通过不断补短板、优强项、创品牌,聚焦主业、争先创优、奋发作为,努力实现社会救助更加精准全面、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备、基层治理更加和谐融通、社会组织更加集成有序、专项服务更加便民惠民,现代民政建设全面领先,各项工作走在前列。(记者 李彤 通讯员 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