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再局限于“有没有”,更追求“好不好”。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王鲍镇新桥镇村不断升级农家书屋软硬件设施,探索精品化和数字化,有效解决图书不对路、开放不固定、借阅率不高等问题,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走进书屋、爱上阅读。
提档升级软硬件
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纪党规、培训农经知识……日前,王鲍镇新桥镇村农家书屋里座无虚席,来自该村的20多名党员齐聚一堂,拉开了该村党员冬训的序幕。
村党支部书记石飞兼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他见证了书屋从一间20多平方米、500多本书的小阅览室发展到今天150多平方米、6500多册书的图书馆的过程。农家书屋的升级改造并非面子工程,而是现实所需。以前的书屋位于村公共服务中心二楼的一间小房间,又小又旧,读者较少。而现在书屋南北通透,灯光柔和,座椅舒适,每天人流不断。“刚开张那会儿,不少人来抢着占座呢!”石飞说。
“农村年轻一代的家长和城市的家长同样重视孩子的阅读,所以农家书屋的服务必须跟上。”石飞说,为此,在升级改造过程中专门腾出了一间45平方米的空间作为儿童阅读区,还聘请专职人员进行图书管理。由于和市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书屋图书从每年更新一次变成每月更新一次,对读者的吸引力随之增强。“自从农家书屋升级改造后,这座‘三味书屋’就成了男女老少学习休闲的场所,孩子们更是把这里当成看书、做作业的好地方。”石飞说,农家书屋去年7月建成以来,月均接待读者200多人次、图书外借1000余册次,两项数据均为往年同期的5倍。
打造群众文化舞台
作为文化惠民工程,新桥镇村的农家书屋常态化免费开放,不定期开展亲子阅读、公益讲座、经典诵读等阅读学习活动,丰富了农村百姓的文化生活。
仅去年,村里开展农家书屋主题活动50余场。其中,“薪火相传新桥镇村的故事”主题阅读活动赢得广泛响应和好评。“爱国爱党 立德践行”主题阅读活动采取政策解读、好书推荐、阅读分享、现场咨询等形式,突出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与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乡风文明等主题。“扫黄打非入村居 童心共筑新桥梦”主题阅读活动,通过朗诵、情景剧等接地气的表现形式,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实现了送文化与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新桥镇村将农家书屋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发动村干部、网格员和种田大户等组成志愿者队伍,组织社会团体入驻农家书屋,为农家书屋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村关工委为留守儿童集中辅导学习,民间诗人张士达向农家书屋捐赠了少年科学、小学生作文选等数十本杂志期刊,“启东名嘴”陈振康定期到农家书屋开展读书宣讲活动……
变身知识“充电站”
只要一得空,村民孙萍就往农家书屋跑。60多岁的孙萍,是退休村干部,就爱读书看报。“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初中没上完就不念了。”孙萍因年少失学倍感遗憾,农家书屋圆了她的读书梦。现在她利用下雨天和农闲时间,经常到“农家书屋”看看书、充充电,感觉十分惬意。
农家书屋每周一到周六对村民开放,听说新书到了,种养大户江汉平便急匆匆地赶来了,“我不会用电脑,要找什么资料就跑到书屋。”他和几位好友种植大棚蔬菜,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上百亩。自从办了合作社,农家书屋就成了江汉平的学习园地,各种实用的种植技术都能在这里学到。
“改造前的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不正常,加上平时冷冷清清,大家愈发不愿意进门,现在看书特方便。”村民施超深有体会地说道。记者采访时,正好有五六个人在看书,小孩看漫画,妇女学插花,还有一位农民在看如何种葡萄。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乡里经常邀请卫生室医护人员、银行工作人员进村来讲解保健知识、小额贷款等实用‘干货’,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石飞说。
作者:黄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