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实现院内“零感染”、患者“零病亡”,成为全省唯一主城区未发生本土确诊病例的设区市。市两会期间,南通在这场历史大考中交出的这份答卷,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其背后,是南通市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卫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懈努力。
面对疫情严峻考验,南通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推进“健康南通”建设,全市健康指标更加优化、医卫体系更加健全、综合医改更加深化、就医体验更加改善、人群保障更加精准……一个正加速构建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大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更具“含金量”。
医卫体系不断健全, “健康南通”建设行稳致远
与上海交大仁济医院共建的南通创新区医学综合体(市一院新院),预计今年将试运行;南通医学中心(通大附院新院区)如期动工,长三角北翼医学高地初现雏形……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市民来说,优质医疗资源不可或缺,而南通市正在加快推进的医疗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建成后,无疑将极大满足市民的这些需求。
立足“强龙头”“强基层”“强公卫”,“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大投入、创新举措,推进医卫体系不断健全,“健康南通”建设行稳致远。全市三级医院增加到21家,其中,市属医院和县级人民医院实现三级全覆盖;2020年11月,全省公布80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名单,南通市13家上榜,列全省第二;疾控、卫监、妇幼、院前急救等公卫机构不断健全,省内率先实现县域独立“指挥型”急救中心全覆盖。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得益于南通科学高效畅通的指挥体系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我们在前期的疫情防控中交出了一份较为圆满的答卷。但疫情也暴露了我们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结合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冬春季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委主任陈冬梅介绍,下一步全市将下决心补短板,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责任共担、发现预警、应急响应、防控激励、综合保障五大机制,完善市级公卫中心平战结合、基层网底联防联控、医防协同预警监测三大机制,加快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守护南通百姓生命健康。
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医疗资源
去年11月28日,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南通六院)正式揭牌。上海大学老年医学研究院也同步落户南通。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龙头城市,上海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优质资源是大家都看重的。结合百姓健康需求,南通六院与上海大学的紧密型合作,将南通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对接上海从医疗层面延展到学科、专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乃至智慧医疗、健康产业的各个方面。
这是南通市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持续推进对接上海同城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与上海名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多维度协作关系,先后建立数十个名医工作室、定期邀请上海专家来通坐诊,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便捷享有上海优质医疗资源。
“落实长三角健康一体化战略,我们起步早、动力足、举措实,走在了前列。”陈冬梅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医疗、公卫机构及高等院校合作,实现高端医学人才的柔性流动,带动我市各医疗机构专科、学科建设,有效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与此同时,将以建设区域性公共卫生、区域性肿瘤诊疗、区域性中医医疗、区域性老年医学四大中心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能级,“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南通一定能成为长三角北翼地区医学高地,为‘健康南通’建设提供强有力医学支撑。”
大医治未病。在市政协委员、通大附院院长施炜看来,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公立医院不光要治病,更要防病,要通过关口前移,加强健康管理,让大家晚生病、生小病、不生病。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重视市民健康管理,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就医体验不断改善,
患者求医问药更加便捷
18日,64岁的张先生通过手机在市六院互联网医院上挂了“内科门诊(方便门诊)”,通过“视频问诊”,即方便地享受了线上开药、线上医保支付、寄药到家的一站式服务,前后用时几分钟。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不少患者对去医院就诊“望而生畏”。从去年4月起,市六院在南通医保APP上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专区,为市民提供足不出户、视频问诊、送药到家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惠及了广大慢性病复诊患者。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南通市持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动检查结果互认,逐步构建区域协同、信息共享、多学科联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程智能化,让健康服务更安全便捷,有效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与南通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永远在路上。”陈冬梅介绍,“十四五”期间,南通市将以“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示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探索构建“534”医联体建设南通模式,形成专科联盟、市区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综合医院集团、远程协作网5种模式;以医养结合联合体为主体,全面开展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形成完整服务体系;在沪通两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推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执法监督等核心业务的实时化、一体化、同质化,持续改善广大市民就医体验。
展望“十四五”的这些健康事业蓝图,市人大代表、市一院麻醉科主任宋杰充满期待,“随着‘健康南通’建设的深入实施,南通百姓一定能享受到更完善的健康保障、更舒适的健康环境,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市民的健康生活水平。”
(本报记者 叶国 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