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花似锦的城市中心,到别具一格的乡村小镇,如今对于一座城市的印象开始从经济实力向文化底蕴看齐。充满书卷气息的现代图书馆、古色古香的艺术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市民文化礼堂……近年来,南通市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在造型、功能和氛围上创新升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年度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南通市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南通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尚书院文化大讲堂、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86号文化会客厅、通州区图书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官公河村文化大礼堂、海门区文化馆、如东县图书馆、如东县非遗展示厅、近海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如皋市文化馆、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共14家公共文化空间成功入选。
“‘十三五’期间,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公共文化设施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十四五’期间,更多地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南通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表示。
内外兼修,提升市民艺术体验感
复古的英式风格建筑、华丽的水晶吊灯、精致的红木家具,一走进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大厅,便被这富丽而典雅的环境所吸引。张謇故居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内,建于1914年,是我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被载入中国建筑史史册,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除了“颜值在线”,濠南别业还设有两个陈列馆,主要展示了张謇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和实业兴国方面作出的贡献。穿过大厅,走过卧室、书房,置身文人故居,重温沧桑岁月,这般感触一定比白纸黑字要深刻许多。
去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的同时,感悟张謇先生的家国情怀。
应用赋能,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福地
在入选的14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中,海门区常乐镇官公河村文化大礼堂是唯一一个乡村文化礼堂,致力于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官公河村文化大礼堂于2019年12月建成使用,是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载体。这里河水环绕、树木成荫,外观主要以玻璃、钢结构为主,打造良好的观景平台,能够更好地沉浸于周边生态环境;屋顶来自拆除的旧厂房,入口处围建景观小河、景观小桥、护栏,铺设的步道来自旧城改造时废弃的石板、石砖,建材讲究环保。
融合乡村文化,礼堂内摆设八仙桌、宽板凳,二层护栏布景的都是家风家训的样式,处处透着庄重和古朴。此外,这里还用于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节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受到村民的一致欢迎。据了解,自建成以来,已服务百姓逾万人次。
多元参与,让文化发展惠及群众
曹锦扬指出,公共文化空间按照不同的职能,可以分为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美丽乡村文化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文化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等,其目的还是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把艺术带到百姓身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其他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的生动局面;同时要引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让市民直接参与到内容上来,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据了解,下一步,南通市将一方面做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的跟踪指导,侧重做好区域示范引导、运行模式创新、效能作用发挥和日常服务监管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汇集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融合多元业态,创新打造一批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成为弘扬主流价值的精神地标、推广艺术普及的美育基地、提升品质生活的社交平台和促进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家园,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让文化发展真正惠及群众。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