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先生归来——“尤无曲与南通师范” 艺术文献展》首展17日开幕
2021-11-18 09:16:00  来源:江海晚报  

2022年5月,将迎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120周年。追忆先贤,勉励后继,17日上午,《先生归来——“尤无曲与南通师范”艺术文献展》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国秀楼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先生归来》系列美展中的首个展览,该展讲述了南通水墨大师尤无曲与母校千丝万缕的情缘。

一生忠于艺术 创立“笔墨水融”说

尤无曲5岁时在南通博物苑看到孔雀后,画下了第一幅《童年画》;游学回通后,他潜心锤炼艺术,创作了《水墨山水》;古稀之年三上黄山,尝试泼墨画法,绘下了《黄山白龙桥》《淡泊人生贵惜福》等作品;将“笔墨水融”艺术理论和实际融会贯通,创作《梦回黄山》……展览现场,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和美术学院学生纷纷而来,共享一场“笔墨水融”的视觉盛宴。

据介绍,本次展览选出尤无曲百年人生中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作品,通过对尤无曲5个不同历史时期画作的解读,反映其由变易而通达而至臻的艺术写照。同时,作品涉及和学校有交集的六代尤家人,以及近现代文化史上和尤无曲有交集、与南通师范有关联的几十位“先生”,通过展览勾连其成长历程中的人和事,展示“通师精神”对尤无曲的培养和影响,呈现南通师范百年来教育的辉煌,并对现在的“通师学子”的人生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92年笔耕不辍,铸就了一位“传奇艺术家”,其精神内核与“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师范校训遥相呼应;其艺术成就,是张謇文化的丰硕成果,是彰显南通师范百年育人的成功范本。“每一幅画作后面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也有很多画作体现了尤无曲先生在传承我的曾祖父张謇精神方面的内涵,很受触动。”张謇曾孙张慎欣感慨道。

践行家风校训

文脉世代相传

尤无曲出生于清末的教育世家,从1914年到1928年,先后求学于南通第二幼稚园、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公立中学、张謇中学及南通师范初中部,是张謇先生创建的教育体系最完整的受益者。尤家“格物致知,守文游艺”的文化精神,张謇塑就的“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师范精神,贯穿尤无曲的人生历程,更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早从尤无曲的祖父一辈开始,就同南通师范系下不解之缘。尤无曲的祖父尤彦清是南通博物苑最早的捐赠人之一,父亲尤金镛是南通女师的第一位男教习;二叔尤金捷从南通师范第二届本科毕业后,被聘为女师教师;三叔尤金鍼从南通师范第一届本科毕业后,被张謇先生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长期供职于南通师范直至退休,被誉为“通师三老”之一;三姑父孙钺在师范求学期间,被张謇先生聘为南通博物苑首任苑主任;长兄尤其伟在师范毕业后,成长为中国昆虫学的奠基人。此外,他的同辈堂姐妹几乎都曾入学南通女师。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尤无曲之孙尤灿深受爷爷的影响,他用20多年的时间将爷爷的艺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并在家乡建成了一个展示爷爷艺术平台的全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光朗堂。他说:“这不仅仅是作为孙子对爷爷的孝道,更是一个当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坚持。”

意在见贤思齐

文化生生不息

回望通师高专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名家大师云集,其中,尤无曲可以说是先行者。“他用90多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绘画的梦想,他不求名利,追求人淡如菊。除了艺术的造诣,他身上具有的开阔胸襟、教学相长、不厌不倦的精神更是值得现代学生去学习、去传承。”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都樾表示。

从1976年开始,南通师范原海门校区就在江苏率先创办小学美术教育专业,45年来为地方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人才,被誉为南通“小学美术教师的摇篮”。

此次,为了迎接建校120周年大庆,学校美术学院规划组织《先生归来》系列美展活动,旨在追忆先贤、发掘历史、梳理传统,更意在先驱励后继,传承和创新师范教育精神。“尤无曲与南通师范”艺术文献展,作为光朗堂尤无曲艺术馆和美术学院共同策划的《先生归来》系列艺术展览之一,意在强调尤无曲立德树人、从业为艺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美术学院师生的忠实楷模和艺术导师。

据了解,该展览将从11月17日到12月16日,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国秀楼美术馆持续展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展览仅在校园内展示,不对外开放,线上将通过“光朗堂尤无曲艺术馆”微信公众号依次展示所有作品。

(记者 杨镇潇)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