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尽己所能,温暖一群“特别的人”
2021-12-10 09:48:00  来源:江海晚报  

3日,在如皋市江滨医院3楼小会议室,翻开刘朱建记录的10本厚厚的工作影像日记,50多万字,事无巨细,记录着每天的工作轨迹、学习心得;一年365天,每年都在岗超过300天,2020年到岗342.5天,2019年到岗330天,2017年到岗328天,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从不迟到……

“从2011年到江滨医院,我已经有10年没在大年三十和家人正经吃顿团圆饭了,儿子结婚3年来我也没和儿媳妇好好吃过年夜饭。我这心里啊,有愧疚,但是无悔。”今年55岁的刘朱建个子颇高,说话做事风风火火。说起家人,这个强壮的汉子不禁红了眼眶。

在部队12年,刘朱建没让妻子随军,儿子全靠妻子拉扯长大,照顾老人的重担也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父母家距离江滨医院仅7公里,他从没趁着工作间隙回去看看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到江滨医院的第一个春节,我从如皋接了母子俩送到我爸妈家,按照老家习俗,我应该进家祭祖,但到了家门口我没下车,直接走了,两个老人跟出来老远,我这心里呀揪着疼,但是医院里有那么多‘家人’在等着我。”在刘朱建心里,江滨医院的医护人员及病人更需要他的陪伴和照顾。

跟着刘朱建走进病区,他亲切地跟每一个碰到的病人打招呼,他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个病人的名字,说出他的入院时间、住院情况。

创新方法,呼吁更多关爱

“在部队多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信念。”所以,初到江滨医院,他在工作影像日记上郑重写下“在局党组的支持下,本人有信心带领医院全体职工开拓创新,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全局下属单位前列。做到如皋、南通和全省有名次。”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江滨医院先后荣获江苏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如皋市第五届“爱心团队”、如皋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会议室的墙上近30个荣誉奖牌熠熠生辉,办公室橱柜里病人家属送来的锦旗,映衬着刘朱建那颗火热的党心。

10年间,刘朱建创新工作,当好特殊病人的“当家人”,首发“亲情直通车”,护送精神病患者回家“探亲”;打造“工娱康复治疗项目服务体系”,让20多名精神病人加快康复进程,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打扫卫生、修剪树木……通过网络力量,发布全网“悬赏令”,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6名精神病人寻亲。10年间,他先后体面地送走60多位去世老人和病人。

“刘书记对我们非常好,我记得2012年夏天有天晚上我不小心摔倒,热水倒在身上被烫伤了,刘书记连夜把我送到医院,我在医院住了18天,他每隔3天就带着吃的去看我,待我们就跟亲人一样,我们都很喜欢他。”走出病区时,隔着铁栅门,一直未开口的精神病人林先生突然出声,一句句说着刘朱建的“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传承家风,贡献无私力量

“小时候,我常去妈妈上班的如皋市残联残疾人康复中心玩,真实感受到妈妈的工作环境和她肩上的责任。后来爸爸从部队回来,也进了民政系统,两人常在家里交流,我心里渐渐萌生出‘以他们为榜样,无私奉献帮助和服务各类群体’的想法。很荣幸,如今我也是个民政人了。”自苏州科技大学社工专业毕业,刘朱建的儿子刘畅进了苏州一家民营养老院。上学期间,他深入社区失独家庭,让失去孩子的父母对未来重拾希望;工作后,他照顾中风的老人,用轮椅推着老人晒太阳,陪老人聊天……耐心地照顾和关爱着养老院的老人,如子如孙。

刘家一直有“尊老孝老”的优良家风。“在我家,不管我们从哪儿来、要去哪儿,只要经过家门口,一定要回家跟老人打招呼、说会儿话。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身体力行,教导我要孝敬长辈、关爱老人。”刘畅感慨地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他希望能尽己所能为国家的养老事业作一份贡献。刘畅的妻子小陈也放弃在住建局的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顺利走进了苏州市民政局,成了一名民政战线上的新兵。

刘畅笑着说,虽然爸爸常忙得不见人影,但妈妈一直都很支持爸爸工作,最常跟他说的话就是要向爸爸学习,让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尽享尊重和服务。“妈妈去年退休了,4个民政人变成了3个,但我们的民政心永不改变。”

(记者徐爱银)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