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是第73个儿童节。市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人民监督员及市委政法委、公安、教育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在南通市通州区检察院开展主题开放日活动,共同探讨“两法”核心要义,凝聚推动“两法”落实合力。
以全面综合司法保护为目标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实施一年,全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精细化落实“捕、诉、监、防、矫、维”一体化办案机制,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办理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类型未检监督案件,未成年人检察综合保护实效得到提升。
2021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168人,同比上升27.4%。对社会影响重大、犯罪手段恶劣、社情舆论关注度高的案件,实行督办和同步备案审查机制,对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为重点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坚持从严从快办理,通过备案审查办理案件179件,提出改变决定13件,确保了全市捕诉案件质量。
对存在实施性侵、虐待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长期不履行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等情况的监护人,检察机关会通过支持起诉等方式,改善未成年人生存环境。去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监护侵害案件5件,支持起诉5件;办理监护缺失案件1件,提出检察建议1件;发出督促监护令12份。
此外,全市检察机关还以医疗机构、校园周边的电子烟、道路交通安全等领域为监督重点,大力推进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检察。一年多来,两级院公益诉讼案件立案21件,发出检察建议28件,取得良好效果。
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引领
崇川区院在学校设置法治教育体验馆、启东市院正式发布关怀未成年人的“东疆暖阳”品牌、通州区院开展涉案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和未成年人监护人家庭教育指导……六一前后,各地检察机关密集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相关活动,将教育和惩治相结合,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转化罪错未成年人。
南通市、通州区两级院帮助受家长虐待儿童争取司法救助金5万元,协调民政部门设立专户,对救助金实行托管及领用监管;如东县院帮助一起强奸案件的未成年被害人落实生活安置、申领司法救助金……一年多来,全市检察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43人,发放救助金57.2万元,并通过心理疏导、司法救助、协调安置等多元化方式,帮扶未成年被害人走出身心困境。疫情期间,两级院还加强了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工作监督,为46名未成年被害人开展法律援助,对83名被害人开展心理疏导。
对于罪错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坚持帮教即是办案的理念,在依法惩戒的同时精准开展帮教工作。2018年,检察机关建成全省首个自主建设、管理、运营的专业化帮教矫治基地“励志园”,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菜单式帮教,截至目前已帮教涉罪未成年人107人,其中80人顺利回归社会、14人重返学校,为10名未成年人提供就业机会。
以落实司法为民为宗旨精准监督
“两法”实施以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正在完善,检察机关始终积极以检察职能融入其他五大保护,努力实现着“1+5>6”的保护效果。
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道关卡。市检察院与妇联会签了《关于开展亲职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对亲职教育的对象、内容、拒不接受的法律后果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聘任了22名亲职教育老师,一年多来全市共开展家庭教育指导300余次,推动家庭教育责任落实。
持续抓好“一号检察建议”监督落实,检察机关和教育部门通过联合开展督导检查、专项行动等,合力推动校园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多部门会签《南通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管理办法》,市直35所学校选聘了140名法治副校长,举办192场法治教育活动。
此外,检察机关还通过加强与公安、法院、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及社会组织的协作,持续推进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当天的座谈会上,来自教育、民政、团市委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再次表达了对于建立共治、共管、共育机制的期望,并表示,将从各自职能出发,一起将未成年人保护、预防犯罪等工作做好。
(记者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