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南通市青年服务总队以其出色的业绩获得团中央表彰,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的一面旗帜。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社会上一度出现道德观念弱化的倾向。道德土壤深厚的南通,却从那时起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影响力卓越的先进典型。“莫文隋”“市第三人民医院无红包医院”“南通医学院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等相继作为南通市的重大典型推广。2002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2004年,南通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中央文明办经调研总结了南通经验,认为探索出了一条“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
以“莫文隋”开头的“南通现象”,起因是这样的。 1997年,“莫文隋”这个助人而不留名的人,一经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和《江海晚报》宣传,我就认为是好事、大好事。寻找过程中奇迹出现了,还有更多助人不留名的人,特别是在市社会福利院爱心捐助名单上被发现很多。我有个在市供销职工中专工作的忘年交本家朋友,他也乐善好施,也曾以“莫问谁”3个字捐助。于是,寻找一个人变成了找到一群人,个人典型演变成为群体典型。在与“莫文隋”原型对话交流后,我们一致的意见是弄清楚事实,而不再公开其人其名。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助人但不留名,成为“莫文隋”群体的宣传导向和精神标识。一时间,包括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在内的各种宣传变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更多的“莫文隋”加入其中,成就了一种值得称赞的社会风尚。江苏省委领导同志闻讯大加赞赏,一些人也在讨论:20世纪末南通精神文明建设比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表现更为优异,“莫文隋”群体为南通增添了亮色。应该就是在当年年底,江苏省委《群众》杂志所发我撰写的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这一表述。也可以用明显具有褒义的“高地”两字,但我认为“现象”留有余地,比较中性,而“南通精神文明现象”与“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自然是后者更为凸显点面的结合和点的高度。记得,开始还是在精神文明后有“建设”两字,表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自称已经“文明”。
“莫文隋”群体及“精神文明南通现象”随着几乎所有中央媒体的广泛报道,一下子在全国有了极大的知名度。不过,这里还是要感谢《群众》杂志首提、《人民日报》华东版作为央媒首发,以及随后《人民日报》加短评在头版头条位置进行长篇报道。
尽管后来工作岗位有了变动,但市委领导信任,要我继续完成这一典型宣传的大量资料汇编工作,于是《世纪之交“莫文隋”》一书得以及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就这样被及时完整地记录在本书中。2020年夏,“莫文隋”原型人物汤臣渊先生去世,此书一时“洛阳纸贵”。之所以行文到此才披露“莫文隋”核心人物是汤臣渊,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一直是按精神文明群体典型进行传播的。这里十分有必要介绍一下曾经长期匿名的无名英雄汤臣渊:男,清华大学毕业生,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教授。他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作者黄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