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寡孤独废疾者”是城市中的特殊困难群体,他们或因病因残致困,或年老体弱,抗风险能力差。如何破解城市困难群体兜底帮扶难问题?多元帮扶、精准护理、托底保障,充分让每一个困难居民安心生活、幸福可及,这是南通市崇川区给出的答案。
“我是一名老党员,我要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周淑娟笑着说道。周阿姨是南通黎明社区舞动阳光志愿服务队的“带头人”,从因兴趣爱好而组建的“舞动阳光舞蹈队”转型成“舞动阳光志愿服务队”。从自益走向公益,这支舞蹈队伍在排练、演出之余,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
舞蹈队的志愿者们每周定期为辖区孤寡、高龄老人开展“幸福敲门服务”、益智团辅活动、康复训练等,节假日还给老人们送去温暖和祝福。“我年纪大了,老周他们经常来看我,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很开心!”家住阳光花园的吴伯伯说道。在志愿者们的真情陪伴下,笑容重现在社区孤寡、高龄老人脸上。据了解,“舞动阳光志愿服务队”2022年全年合计开展各类活动48次,累计服务孤寡、高龄老人1424人次。
这支特别的舞蹈队是崇川区针对“老弱”群体形成广泛联动的志愿服务群的一个缩影。“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以女性志愿者的耐心体贴为特色,为辖区空巢孤寡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侨帮侨”志愿服务队则为高龄空巢侨眷提供日常帮扶……为“老弱”群体做好服务,这个共同的目标形成强大的向心力,牵引出了崇川区广泛的“老弱”志愿服务群,在政府普惠政策之外提供了多元化帮扶。
“我自己就是残疾人,太理解残疾人的无奈与苦难了。能为残疾人纾困解难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我真的很骄傲!”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负责人吴玉霞笑着说。吴玉霞身患肢体二级残疾,因切身体会而积极投入助残志愿服务中,她牵头成立了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这也是南通市首家专门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
许多残疾人因身体残疾而患上了心理疾病,在社会心理辅导专家的帮助下,吴玉霞建立“心向暖阳”志愿服务队,先后举办残疾人心理健康讲座32场,接待残疾人及家属达700余人次,为50名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残疾人及家属、13名服药的精神残疾人和5名残疾儿童、7名重度残疾人等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而对于一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度残疾人而言,他们饱受褥疮折磨的样子成了吴玉霞的心结。自2016年起,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试点“对褥疮说Bye”项目,为首批3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获取褥疮护理知识培训、医护干预和药物支持等提供资金支持。
因精准护理切实有效,“重度残疾人褥疮护理项目”连续两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142.7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服务对象由30名增加到550名,服务范围辐射到整个崇川区。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又联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组建了一支60余名全科医生组成的“超级丁医生志愿服务团队”。至今,已为2000余人提供40场褥疮家庭护理培训,为400个残疾家庭提供55万元的褥疮药物、床垫、尿不湿等物品。
“感谢政府的政策和社区对我家孩子的关心。”拿着今年的大病二次慈善救助金,家住学田的小王一家倍感温暖。年仅9岁的小王查出患有血管性血友病,属于罕见病,每月医疗支出上万元。社区了解情况后,根据政策及时为其申请了市区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金、大病二次慈善救助金等,让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松了一口气。
近年来,崇川区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困难群体“四度”模式救助实践,全力打造“崇善助”救助工作品牌。依据《市区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暂行办法》,先后创新实施因病支出型救助32户,发放医疗和生活救助金140万元,大大减轻了边缘困难群体医疗支出负担。针对当年度经医保报销、医疗救助后家庭负担仍然较重的重病对象,崇川区实施大病二次慈善救助,仅2022年就发放救助金99.2万元,受益困难对象358人。
崇川区还积极引入普惠性商业医疗补充保险,率先在全市探索定制“崇川康民保”,并为全区2000余名困难群众全额购买,定制并全额购买了覆盖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六类低收入困难对象的“低补保”。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困难对象因病致困、返困的问题发生,同时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创造了政企联动参与病困群体帮扶的新路径。
以志愿服务为萌芽,逐渐建立起长效的特殊困难群体扶持保障项目,再加上政府精准政策帮扶形成托底保障,崇川区延伸了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臂膀”,让身处急难中的困难群众有人问、有人帮、有人管,通过兜牢、兜准、兜实城市特殊困难群众之底,让这座城市有高度,有宽度,更有温度。
(作者郭琦婧 陈晓霞 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