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崇川区永兴街道永和佳苑社区,有这样一位“一土”叔叔,他的那辆摩托车是社区的“大明星”,承载了通城许多人的爱心,也承载了大山深处许多孩子的未来。
他是南通江海志愿者王坚,是永和佳苑社区万里单骑进藏的“勇士”。66岁的王坚连续十八年19次骑摩托车去四川等地,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架起了希望的桥梁,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信仰,传达了一种精神。
让每个孩子都有精彩人生
2009年初,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一位志愿者通过朋友联系到了王坚,告诉他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扎西,家境贫寒却自强不息。为此,王坚特意绕道石渠县,寻找这个孩子。扎西的父亲早年病故,母亲是一位代课老师,月收入仅300元。扎西常打零工减轻家庭负担。但生活的压力从未让扎西放弃梦想,极其简陋的屋子里挂满了他的奖状。在确定扎西的情况后,王坚立刻联系南通爱心人士,对扎西进行常年资助。2019年,学有所成的扎西考上了窝公乡人民政府的公务员,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扎西说:“是王叔叔的爱心帮扶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每一位贫困学生,王坚都要亲自去了解情况,确定属实后再把孩子的信息带回来,帮忙寻找资助者。正因为王坚的谨慎负责,很多资助者对他非常信任。通过他,数百名爱心人士共资助了600多名贫困学生,资助款项高达百万余元,所有资助的孩子都坚持完成学业,已经有4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让每所学校都有欢声笑语
除了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帮学助学,王坚还为30多所学校送去了关爱。
2011年6月,王坚骑摩托车行至四川省邻水县兴仁镇群山深处的马峰村小学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的孩子挤在破旧的出租屋里上课,原来的教室早已被暴雨冲毁。老师涂维林说,学校现有4个年级和1个幼儿班,4名小学老师年龄都在55岁以上,仅有的63名小学生不少都家庭贫困。其中有3个学生困难得连每学期30元的搭伙费都付不起。王坚了解情况后,当场为这3名孩子支付了搭伙费,并且用相机记录下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带回南通。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该校已陆续收到南通好心人的10000元捐款、价值12000余元的衣物、价值1000余元的图书50册,还有部分文具和体育用品,且8名家境贫困的学生获得固定资助。
作为一名摄影人,王坚在骑行进藏中拍下的一幅幅真实、耐人深思的照片,讲述了他十多年的公益之行,也牵动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心。在他的牵线下,永兴街道辖区的学校、社会组织、社区、爱心企业先后在3所学校建立了3个爱心书屋,为近500名孩子点亮心中的阅读梦。
让每一公里都爱心满载
一架相机,一辆摩托车,是王坚骑行的必备“行头”。他将志愿者的爱心捐赠装满摩托车,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山区孩子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也甘心当起了南通等地爱心人士的“快递员”。总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自己送过去?王坚说:“为了省钱,很多边远山区传统物流都进不去,运输成本高,所以选择‘人肉’送货。钱要用在刀刃上,对自己‘抠’点没关系。”为节省开销,他每次住宿不超过20元,每日3餐不超过20元,实在不行就睡路边、吃泡面。
骑着摩托车的他,遇过泥石流、蹚过急湍,遇险是家常便饭。2020年,在回访资助对象的路上,王坚发生了车祸,摩托车严重变形,自己也因为受伤在医院住了很久。因为这次的车祸和年纪越来越大的原因,康复回来后的他想着该放弃他的骑行之旅了。但是在了解到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爱心人士在资助上有了困难,他立马联系当地学校了解情况。时刻忧心着孩子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收拾行囊再一次西行。
王坚说,在他背后,是一群南通等地的爱心人士给予支持。回望这十几年的公益之路,他总说,自己走得还不够远,做得还太少,虽然公益之路充满了艰辛,但他会一直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记者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