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银发力量”点亮文明之光
2024-10-15 09:37:00  来源:南通日报  

两年多前,两个年龄加起来超过140岁的“银发英雄”——姚国华和季广明,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合力救起了一名落水老汉,书写了一段暖心故事。时至今日,他们的壮举仍被人津津乐道。重阳节当天上午,在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新城社区见到两位老人时,不善言辞的他们微笑着摆手说:“这事儿不值一提!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上了,我们肯定都会伸出援手!”

遇到事儿,咱们也是能冲得上的

路遇落水者,挺身而出、英勇救人的事迹,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这次出手相助的,却是两位均已超过70岁的老人。在这个故事中,他们以行动颠覆常规,化“受助者”为“救助者”,树立了见义勇为的新榜样。

当时第一个出现在救人现场的姚国华回忆说,紧急关头,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双腿不由自主地奔向事发地点。老汉落水后,衣物被泡,尤其沉重,姚国华拼尽全力拉住他,才能让老汉不继续往下沉,保持顺畅的呼吸。

坚持了一段时间,姚国华的体力几近枯竭。季广明的及时出现,改变了紧张的局面。他们齐心协力,将落水老汉安全拉上了岸。

二老救人事迹经南通报业“南通发布”等报道后,网友们纷纷转发并为他们“逆龄而上”的壮举点赞。2023年2月,姚国华、季广明被表彰南通市第42次文明新风“见义勇为典型”。

“身子硬朗,水性好,这是我们敢去救人的本钱。”现在,两位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走起路来稳当利索。他们还透露养生秘诀:“我们平时注意锻炼,生活规律,吃得好睡得好。虽说上了年纪,但遇到事儿,我们心里头那股子劲儿,一点都不比年轻人差,咱们也是能冲得上的。”

屡次救人乐于助人,坚信善有善报

一次救人,或许是巧合中的善举。但对于姚国华而言,这已是他第三次成功营救落水者。

“第一次,是救了两个同村小女孩。”姚国华告诉记者,那时他才20多岁,凭着良好的水性把她们从湍流中救了上来。“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两家人依然跟我们保持着密切来往。”第二次救人,是在家附近的沟渠里,发现有个小孩不慎被冲进了涵洞,救上来后发现竟是自己的女儿,“从那以后,我更加坚信,善有善报,我们平时一定要多行善事”。

比起姚国华,季广明的生活经历显得曲折一些,曾经的军旅生涯给予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退伍后,我回乡在工厂做过一线工人,也在公社卫生院做过医护工作,后来还在企业当过保安。”季广明的语气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激之情,“生活难免遇到不幸,但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季广明当过油漆工,还考取了中医推拿师资格证。退休后,他经常免费为邻居按摩,帮助他们减缓身体上的疼痛。

新城小区居民杨志兰,是季广明的“老顾客”。“每次我身上哪里疼了,给他打个电话,他立马就来,而且不收钱,真是个难得的好心人!”杨志兰说。当被问及为多少人提供过免费按摩时,季广明只是笑笑,表示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他从没想过要去统计人数。

凡人善举,汇聚向上向善磅礴力量

多年来,姚国华和季广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父亲一直教导我们与人为善,我们也以他为榜样。”姚国华的子女分别在私企打工,虽然收入不高,但面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在朋友圈中看到求助信息时,他们总是乐于伸出援手,慷慨相助。季广明的女儿季凌燕也深受父亲影响,自强不息。中专毕业后,她一边在外地辛勤打工,一边自学高校课程,如今也顺利拿到了高校学历证书。

新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希介绍,社区在得知两位老人的事迹后,迅速组织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张贴善行义举榜等多种方式,向居民发出学习倡议,旨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正能量在社区内广泛传播,形成良好风尚。此外,社区的雷锋车队和石榴籽爱心公社这两个公益组织,也积极响应,加大了志愿服务的力度,共同推动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力量。

“好人如灯,烛照他人。”杨希感慨说,姚国华和季广明的善行义举,让大家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记者 张水兰 张园)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