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让善行义举得到认可和回报
2025-02-18 10:17:00  来源:南通日报  

“今年2月9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9岁男孩飞飞不慎跌入冰窟窿,是84岁的张林江爷爷将飞飞从死亡线上‘抢’回来。”17日,新学期的第一个“国旗下的讲话”,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四甲小学的师生们聆听着四甲镇金跃村张林江老人冰窟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个榜样。海门区四甲镇坚持把培养宣传道德模范、争做“好人模范”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营造“有德有得 好人好报”的社会氛围,通过一大批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好人,激励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四甲镇有‘好人基因’。”江苏省见义勇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王新说,四甲镇是革命老区,红色的基因深深植根于四甲儿女的基因中。今年1月9日,王新驾驶清障车从苏通大桥返回南通时,看到一台机器设备横在第二车道上,他立即停车,穿上反光衣,疏导来往车辆,用钢丝绳钩子将这台设备固定在车厢上,并报了警。接到电话时,失主鲁某正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已经不知道这是王新第多少次做好事了。2006年,王新开办了鑫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为“110”联动单位。从此,参与交通事故救援成了王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的手机也成为编外“110”,附近百姓遇到车祸,第一反应就是打他的电话。近30年来,王新奔波于车祸、火灾、台风、落水等各类事故现场,向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伸出援手。为了更好地做好事,他购买了吊车、救援车,在办公室添置了被褥,24小时随时待命。“能做这么久的好事,是因为我们有一支热心的团队。”王新说,他组建的见义勇为志愿者服务队已有200余名成员,其中超过一半是四甲人。

“赞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四甲镇党委宣传委员黄凡介绍,该镇高度重视“礼遇”好人,营造“有德有得 好人好报”的氛围,“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崇尚好人、争做好人”在当地蔚然成风。四甲镇在镇政府、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立“善行义举榜”,宣传好人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善行。常态化对辖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凡人善举进行挖掘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宣传栏等平台,广泛宣传好人事迹,制作专题报道或短视频,扩大影响力。组织“好人故事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企业,让好人事迹深入人心,激发更多人向善向上。邀请好人代表参加镇内重大活动,如节日庆典、文化演出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礼遇。

“我做的是自己该做的事情,政府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72岁的陈章博说。2016年,陈章博的妻子因一场交通事故导致脑部遭受重创,昏迷不醒,经过数月的抢救与治疗,妻子虽捡回了一条命,但却失去了自理能力、长年卧床,变成了植物人。为了更好地照顾病床上的妻子,陈章博上网看视频、购买康复类书籍,向中医请教按摩疏通经络的手法。“镇上、村里经常上门看望我们,让我感觉很温暖。”陈章博说,他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在四甲做好人有好报。

对生活遇到困难的好人,四甲镇不定期进行走访慰问,提供经济、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帮助和扶持,确保他们的善行得到社会的回报。鼓励辖区企业在人员招聘时,对善行义举人员进行优先录用。逢年过节,对好人进行精神鼓励和实物慰问,为好人颁发好人礼遇大礼包等。

“礼遇好人让善行得到认可和回报,可激励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四甲镇党委书记丁浩说,在四甲,好人基因激活向善力量,好人成为一张亮丽名片,吸引更多人关注这片充满正能量的热土。

(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