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南通:棕编传人马以花的传承与创新
2025-02-18 10:32:00  来源:江海晚报  

第六代棕编传人马以花是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其传承的棕编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如今已绵延1700余载。新的一年,马以花对这份“家传瑰宝”又将如何呵护和创新?近日,记者上门实地探访。

守业:匠心独运,传承千年棕编技艺

“今年是蛇年,为了体现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寄托,我精心设计了几款蛇形棕编作品。你看,这条看上去仅有巴掌大小、圆头圆脑的小蛇吐着信子,传递‘巳巳如意’的美好寓意呢!因此,这件棕编作品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14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崇川区唐闸北市景区的“马氏棕编非遗坊”,琳琅满目的棕编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见记者对这些作品看得入神,马以花笑着向现场探访的记者介绍。

传统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颇具时尚感的家居摆件……这些惟妙惟肖、各有意趣的棕编作品皆出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以花之手。

马以花自幼便与棕编结下不解之缘,她对这门技艺有着独特感情。棕榈叶编织的蒲扇、草鞋、提篮,曾是她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而父母为她精心编织的小知了、小蜻蜓、小蝴蝶,更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幼时她便跟随父亲学习棕编技艺,毕业后还利用节假日摆摊售卖棕编工艺品补贴家用,直至最终全身心投入棕编事业中。

“祖传手艺不能丢”。棕编第六代传人的身份对马以花而言,既是一份荣光,又是沉重压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传统技艺面临被边缘化风险,这让我时时惴惴不安。”马以花坦言,“危机感和焦虑感推动着我不断前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打造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蕴含文化底蕴的产品。”

兴业:守正创新,棕编艺术市场扬帆

守业不易,兴业更难。传统手工艺品在现代市场中面临巨大挑战,但马以花并未退缩。马以花回忆说:“曾经有一个客户嘲笑我,说我只是个卖手艺的小摊贩。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那一刻,我暗自发誓要让更多人了解棕编、爱上棕编,让这门传承千年的非遗手艺得到它应有的尊重。”

事非经过不知难。看上去十分精美的棕编作品其实较为“脆弱”,在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害。这曾是长期困扰马以花的一大难题。

为了更好地守护棕编作品,马以花不断改进工艺,尝试在棕编作品表面喷涂清漆,可效果不佳。后续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她最终采用“水性封闭漆浸泡工艺”,既能有效防水防霉,还兼具环保、高效的优点,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马以花创新设计出家居装饰风格的棕编挂饰和摆件,在保留棕编技艺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使得棕编艺术更加贴近现代生活。马以花表示:“我正在研发一款棕编茶具,它不仅采用棕编技艺制作,又有艺术观赏价值。”

授业:薪火相传,培养棕编新传人

棕编技艺的薪火传承,离不开新生力量的加入。在市文联、文化馆、文旅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马以花积极走进社区、学校,开设棕编体验课程,每季度约开设30节课,每节课都能吸引30人左右参与学习。

马以花耐心讲解棕编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制作方法等内容,并亲自示范指导学员们进行实践操作。谈及实际教学成果,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倒不是夸张,在我这儿学习后,十之七八的学员都能够在实践之后很快上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以花从不吝于向他人传授自己“吃饭的本领”,她亲手培养了一些得意弟子。这些徒弟从赋闲在家学技无门到获得马以花精心指点,很快掌握了棕编技艺,转身成为棕编艺术的传播者和推广者,不仅增加了一门傍身的技能、提升了自身价值,也为棕编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棕编技艺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棕编。”马以花感慨多多。

传承棕编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新的一年,马以花计划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整理成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展示棕编技法,详细记录从选材、设计到编织、成型的每一个步骤,为后人学习棕编技艺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依据,并激励更多人加入棕编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记者张园)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