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国赛精选项目江苏省选拔赛在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举行,该校党委副书记、院长肖轶教授带领团队,与来自全省各地12组选手同台竞技、现场比拼。
“备赛期间,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封闭式训练是‘家常便饭’。此外,还要深入企业加强实践、打磨技艺,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技能大赛打下坚实基础。”肖轶说。
大学毕业后,肖轶进入宝钢集团工作,后担任集团高级工程师。在企业任职期间,他发现,不少新进毕业生理论知识有余、动手能力不强。2013年,肖轶博士毕业,作为高层次人才走进职业院校开启了教师生涯。“工匠雕琢的是自己的产品,而我要精心雕琢的是我的学生。”从那一刻起,为企业培养“拿来即用”的技能人才、为国家培育“精专一事”的能工巧匠就成了他不变的追求和使命。
梦想易绘,前路难免荆棘。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信心……一进校,现实与肖轶想象中大相径庭,不少学生“上课来得慢、下课跑得快”,对未来充满迷茫。如何把这群孩子重新“拉回”课堂?肖轶深刻认识到,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勤钻研、善应用、能创新、会技能的职业能力。
具体怎么办?一个字——“改”。肖轶带领团队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学校+产业联盟、学校+行业协会、学校+产业园区、学校+企业(集团)”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四平台、三机制、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改教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改教师,促进教师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改教材,根据企业真实的项目及产品构建教材,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技能水平。
几番改革,让这群“基础差、不自信”的孩子有了喜人的改变。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技能专家、创业之星。“肖教授带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上手快”成了业界共识,他的教学团队也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既要懂教育,更要善技能,职业院校教师往往拥有老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只有自己技高一筹,才能不断鼓励徒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技能革新的探索,肖轶几近痴迷。2024年11月,他组织师生参加第四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备赛阶段,他建立起“市赛—省赛—国赛”三级技能集训制,研发了“训—练—比—练—比”五步训练法;团队持续奋战90天,工作1900小时以上,一举拿下大赛师生“双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被人社部授予“冠军选手单位”称号。
在“双创”领域,肖轶同样走在前。在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带头搞科研,组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主持国家、省级项目10余项,企业横向项目20余项,年到账科研经费300多万元,产业化产品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带头搞创业,组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带头搞培训,牵头整合全国相关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领军企业,成立南通市模具行业协会全国精密电子器件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航母”。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江苏技能大师、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一路走来,肖轶以技服人、潜心育人,收获了诸多荣誉;但在他心里,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自己是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如今,肖轶步履不停,带着他的团队奔向世界技能大赛的新的远方。
(记者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