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南通:从“一天”到“每天” 助残需要慢功夫
2025-05-23 09:53:00  来源:南通日报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残疾人,公益活动如火如荼,善意关怀纷至沓来,让这一天充满温暖与感动。然而,当节日的热闹散去,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助残事业不能止步于“一天”的热烈,而应贯穿“每天”的日常;它绝非一蹴而就的“快进键”,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精雕细琢的慢功夫。

全国助残日如同一个特殊的“闹钟”,提醒我们关注残疾人的需求与困境。但助残若仅停留于这一天,就会陷入“节日式关怀”的误区。不少地方在助残日组织大规模慰问、捐赠、义诊活动,热闹过后,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如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就业岗位的稳定保障、康复服务的持续跟进等,依旧悬而未决。助残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守,唯有以慢功夫精耕细作,才能真正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持续的关怀与温暖。

政策层面的慢功夫,在于精准落实与动态优化。我国在残疾人保障方面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从康复补贴到就业扶持,从教育保障到权益维护,政策框架持续优化。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日常的深耕。相关部门不能满足于政策的制定与发布,而应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深入基层、走进残疾人生活,了解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堵点与难点。只有在日复一日坚持中,不断优化政策细节,才能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一位残疾人身上。

社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慢功夫的浸润。助残日的系列活动能在短期内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但要真正实现残健共融,让平等、尊重、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绝非一日之功。学校应将残障知识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通过模拟体验、主题班会等多样化形式,让尊重与理解从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社区常态化开展残健互动活动,打破群体之间的隔阂,让残疾人真正融入社区生活;媒体持续传播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逐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与歧视。这些工作看似琐碎、见效缓慢,却如同春风化雨,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

个体层面的日常关怀,同样离不开慢功夫的坚持。助残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无数平凡日子里的善意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公共场所耐心等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通过路口,主动为视障人士指引方向,在工作中为残疾同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细微的举动,或许不会引起轰动,但当它们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汇聚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度。而且,当助残成为习惯,这种日常化的关怀,还能反哺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从“一天”到“每天”,从节日的喧嚣到日常的坚守,助残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以慢功夫打磨每一个环节。唯有将这一天凝聚的善意转化为日常的行动,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长效助残机制,才能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社会的关爱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生价值,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王佳倩)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