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安市南莫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凝心聚力打造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坚持“1+16+N”的理论宣讲模式,实现宣讲阵地全覆盖,致力于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总堂内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培训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探索“百姓宣讲八大碗”创新模式
“板凳讲习所”志愿服务项目由海安市南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打造,充分利用了板凳的流动性、联合性、灵活性等特点,搭建了群众身边的传理论、讲党史、接地气、聚民心的宣讲平台。自项目实施以来,南莫镇通过探索创新方式,放大宣讲效应,研究出“互动式”“抽奖式”“唱凤凰”“击鼓传花”等8种宣讲模式,被老百姓笑称为“百姓宣讲八大碗”。
目前,“板凳讲习所”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宣讲服务已覆盖全镇16个村,389个村民小组,受众近64800多人次,真正打通了理论宣讲的最后1米。《光明日报》《新华日报》进行专题报道,中央网信办以《这个乡镇成立了“板凳讲习所”可能是全国第一家》为题全网推送。2018年,“板凳讲习所”被南通市委宣传部授予“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2019年“板凳讲习所总堂”接受中央文明办调研获充分肯定。
孵化“板凳课堂五个一”精品工程
自2018 年10月份成立以来,板凳讲习所大力实施和推进“燎原⼯程”,精⼼谋划和启动“⽕种培育”⼯程,邀请名师、专家到各村板凳课堂对宣传骨干进⾏培训,聚⼒实施“五个⼀”机制,即确定“⼀个阵地”、“培训⼀批骨干”、“出台⼀套制度”、“定制⼀份菜单”、“融合⼀切⼯作”。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技能,⽤⽼百姓喜闻乐⻅的形式送进⽥间地头、农家⼩院,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九⼤精神和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及治理基层“微腐败”知识深⼊基层、深⼊群众、深⼊⼈⼼。
冬训期间,南莫镇板凳讲习所与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共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协议。聘请南通大学教授陈志杰为板凳讲习所导师。截止目前,双方已联合开展了田野上的思政课堂等活动,将党的惠民政策、农业技术等送到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作为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基地,板凳讲习所接受了中央文明办的调研,通过文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宣讲移风易俗的创新做法得到中央文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承办了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专题现场会,推出了移风易俗“四树五禁”新风尚,即树喜事新办,树丧事简办,树神事不办,树诸事俭办;禁乱放鞭炮,禁吹吹打打,禁过度焚香,禁互相攀比,禁天价彩礼,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生活新方式。
培育“创新理论翻译官”先进个人
板凳讲习所总堂有一批草根宣讲员,他们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他们经常研究、讨论党的创新理论。他们走村入户,几张板凳一围就开讲。开场之前都要和百姓们一起唱一唱自创的“板凳讲习所之歌”——“我们板凳讲习所,连接干群你和我,就像当年闹革命,听了宣传心暖和,围成一圈讲思想,新时代晓得怎么做……”群众边唱边笑,气氛非常融洽。
在这批理论宣讲员中,总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她向村民们解读十九大报告照片荣登国庆70周年阅兵巡游彩车,她创编的舞蹈《水乡渔鼓》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第七届农民体育节展示并获银奖,她先后被评为海安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她自编自排的“农村防疫八个要”三句半传遍了海安大街小巷,她是“江苏省百姓名嘴”宣讲团成员、南通市“百姓名嘴”、南莫镇党群局副局长、文化站站长阚海燕,同时,她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疫情防控的宣传队里有她的身影,文明城市创建的巡路队伍中有她的身影,党的创新理论专题宣讲会上有她的身影。她以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诠释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义务,她用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诠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板凳讲习所”以“讲身边的事,说爱听的理”为切入口,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批草根宣讲骨干,他们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带着使命、责任和感情,不仅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也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及时落了地,拓宽了群众了解党的决策部署的渠道,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基层党员干部有作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