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桃林与碧水荷塘相映成趣,青砖步道串联起露营地和农家市集,村民们在家门口的摊位叫卖刚摘的草莓和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蔬菜……信步春日的吴窑镇长庄村,曾经的荒滩湿地已然变身游客如织的生态乐园“鹤颈湾”。“荒滩”如何变“宝地”?长庄村激活“产业强、环境美、民心齐”三色引擎,用鹤颈湾项目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靓丽版图。这场蝶变,是以党建引领推进文明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从“单一农产”到“三产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曾经的鹤颈湾区域,因土地零散、灌溉不便,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长庄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9个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整合升级,新增桃子、西瓜种植面积204亩、观赏麦冬面积45亩。更具突破性的是,村里将农业资源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建成垂钓区、亲子采摘园、农家土灶区等10余个体验项目,发布“春赏花海、夏摘鲜果、秋赶集市、冬享年俗”四季旅游线路,成功将“田间地头”变成“消费场景”。
产业升级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收益: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扩面提质,20余户村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16名党员种植户带头成立的“鹤颈湾农创联盟”,更带动全村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如今的长庄村,已经从“卖初级农产品”转向“卖生态体验、卖乡村文化”。
从“杂乱荒滩”到“生态画卷”,扮靓乡村新颜值
走进鹤颈湾,整洁的沥青路穿村而过,两侧新栽的红叶石楠随风摇曳,河道里水生植物郁郁葱葱,勾勒出“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轮廓。这得益于长庄村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双提升:清理沿线场地,新建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灌溉沟渠,“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更值得关注的是,村里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新增观赏区保留原生湿地地貌,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接受生态教育。
环境蝶变带来的不仅是“面子”的提升,更有“里子”的改善。村民们主动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房前屋后种上果树、花草,垃圾分类亭、污水处理站等设施一应俱全。鹤颈湾项目建设,让曾经的“边角料”地块成为展示乡村文明的“会客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双重丰收。
从“干部单干”到“干群同心”,凝聚治理新合力
在鹤颈湾项目推进过程中,长庄村创新“党建+民生”工作法,通过“板凳会”“田埂议事”等形式收集村民意见40余条,将“群众想什么”与“村里干什么”精准对接:村民提议增设儿童游乐区,村里迅速规划建设;老教师提议在增设生态观鸟栈道,既保护原生水鸟栖息地又能开发科普研学线路,村里迅速组织可行性研判。这种“有事好商量”的民主氛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70岁能人主动义务担任村情讲解员,返乡青年组建“鹤颈湾志愿队”,30余名村民自愿加入环境管护,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人人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
产业发展与环境改善更催生了文明乡风的涵养:长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鹤颈湾项目配套,定期举办“读书节”“非遗手作”等文化活动。每月一场“知晓吴事·百姓故事分享会”,邀请创业能人、老党员讲述村庄变迁,让乡愁记忆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村口的老槐树变身“文明议事角”,村民们在树荫下议村务、评家风,幸福感、归属感显著提升。“鹤颈湾项目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凝聚了人心,现在村民看到村里发展好,主动参与治理的劲头更足了。”长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说。
长庄村的实践证明,文明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人、产、景”的深度融合。从荒滩到宝地的蜕变,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基层治理、村民生活与乡风文明的全面升级。随着“农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这片曾经的“边角地”,正成为新时代文明村建设的生动注脚,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干群同心的奋斗中逐渐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