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连云港 > 正文
废弃土地变生态农场 连云港夫妻唱起“四季牧歌”
2020-09-02 18:14:00  来源:孙荪 周海波  

一年四季都在播种,一年四季都在收获。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复兴村的刘德美家庭农场,今年54岁的陈良宝和妻子刘得美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也唱响了甜蜜的“四季牧歌”。

“我们田里的龙虾从3月底就开始销售了,响水、灌南附近的饭店,每天都有人来收购,一亩地大约能卖到300斤。”算起农场的经济账,陈良宝滔滔不绝,“一亩地可产无公害虾田米600多斤,平均每斤6块钱,龙虾亩产300斤,再加上鱼和螃蟹的产量,除去承包费、饲料、用药、水电、人工等开支,每亩净赚7000块钱不成问题,是普通稻麦两季的8倍。”

上世纪80年代起,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陈良宝早早辍学,跟着村里的渔民出海捕鱼。后来,他发现捕鱼的人越来越多,鱼却越来越少,就利用积攒的钱购买了两台大型收割机。

作为当地最早从事机械化种植的农民,他在浙江跨区作业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人在养殖龙虾,算了笔经济账,他发现养殖业更挣钱,而且不像跨区作业那么辛苦。

说干就干!2013年,陈良宝和妻子一起回到村里后,主动提出承包村里的80多亩废弃土地。

“当时地里都是水泥块、树根,基本没人看得上,我每亩花了1000元承包费,然后平整土地、挖塘,总共投入40多万元。”陈良宝说道。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准备,到2014年6月,刘德美家庭农场正式开始运营,主要养殖河虾和龙虾,但因为是新塘口,保水效果差,养殖第一年并不顺利。第二年,塘里的水质和土质逐渐符合养殖要求,加上科学种养,龙虾和河虾都获得了大丰收。

尝到甜头以后,陈良宝夫妻俩信心十足。2016年,他们将养殖面积扩大到500亩,同时,还带动了当地10多名贫困农户在农场工作,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随着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陈良宝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不仅有鱼虾,还有螃蟹、鳖,最值得一提的是鳜鱼。

作为最名贵的淡水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

和一般人理解的养殖方式不同,陈良宝所养的鳜鱼更接近于人们所说的野生鱼。

每年5月,基地里的龙虾全部销售完毕后,陈良宝就开始在池塘里投放鳜鱼苗,同时,购买大量的鲢鱼苗。

“我们购买的鲢鱼苗每斤在300尾左右,然后自己加工饲料,喂养鲢鱼,鳜鱼主要就是靠吃这些鲢鱼长大,一年买6次左右,一般到中秋节前后鳜鱼就开始上市销售了,一直销售到春节。仅鳜鱼销售一项,收入就有80多万元,除去所有成本,纯利润达到40多万元。等到年底,鳜鱼卖了以后,幸存下来的鲢鱼基本上也都有2斤左右,刚好可以将购买鲢鱼苗的本钱收回。

“几天前,一个外地客户慕名到我这里购买了280斤鳜鱼,收入1万多元,这家伙越大越值钱。”受今年疫情影响,一部分鳜鱼没能及时销售出去,但随着它越长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陈良宝心里又打起了小算盘,他将成品鳜鱼单独放在一块水田里饲养,保证一年四季都有高规格的鳜鱼销售。

“龙虾养殖也是一样,每亩地最多投放8000尾虾苗,不能贪多,养殖多了,容易生病,而且个头长不大,也就卖不出好价钱。”陈良宝的综合种养理念是生态、自然、和谐,因此,在他家的水田里,还放养了鲫鱼、沙丁鱼、草鱼等多种鱼类,“我这田里还有不少鳖,已经两三年了,从来都不用喂,让它自然生长,今年捉到最大的一只有六七斤,卖了1000多块钱,这样算下来,只要卖两只鳖,我这种苗的成本就回来了。”

陈良宝介绍,如果不是疫情影响,他还会继续养殖鸭嘴鱼,最近还准备从吉林省购买原材料种植东北花菇,“听说经济效益特别好……”看起来憨憨厚厚的陈良宝想法特别多,最重要的是,他敢于尝试,勇于吃苦。

田里的水稻郁郁葱葱,岸边的桃树蔚然成林,片片大豆长势旺盛,成群的鱼儿打出了一个个漂亮的水花……陈良宝夫妻俩在生态的底色上,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画卷。

孙荪 周海波

责编:连云港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