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多,连云港市海州区路南街道“朝夕相伴”养老服务中心里,66岁的退休工人徐庆明正在享受电动按摩。“我基本上每天都来,这里离家近,设备全。在这儿既能锻炼又能找街坊邻居聊天。”路南街道以“将养老机构搬回家”为服务目标,协同海州区民政局引进第三方机构入驻,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理念,打造“朝夕相伴”养老服务中心。场馆内,各种按摩器、血压测量计等设施一应俱全,5元钱可洗个澡,十几元可到社区食堂吃饭,整个场馆全天候向市民免费开放。路南街道的这个社区服务中心,是海州围绕人民满意发展、建设的缩影。
古城海州,是连云港的中心城区。1928年秋,中共江苏省委明确指示李超时、小叶,到东海中学(现海州实验中学所在地)来找学生党员惠浴宇,之后不久,他们相约秘密到白虎山游山,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建会议,组建海属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一个区域性党组织——中共东海特别支部。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红色古城如何建成幸福古城?海州区委书记、连云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兴波表示,要坚持海州发展与人民至上的要求同频共振,与熔铸梦想的目标合拍相应,坚定实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战略,不遗余力做强产业,持之以恒改善环境,全力以赴确保安全,同时赓续精神血脉,加快构建完备的现代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实惠。
走访古城内外,挖掘机长臂挥舞,桩机声声轰鸣,车间生产线全力运转,一片繁忙景象。海州坚持高端化发展,瞄准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抓技改、上项目、出产品,奋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在连云港高新区力磁医疗影像设备制造项目建设现场,众多建设者正在冒着酷暑进行基坑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而在一旁新投产使用的车间内,员工们正一丝不苟地生产调试。“6月初拿到了生产许可证,目前全国已有30多家省级重点医疗机构与我们沟通交流,表达了采购意向。”连云港力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寅介绍。杨寅所说的产品是0至12个月婴儿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不仅填补了婴儿磁共振设备空白,改变连云港长期存在的有“药”却缺少高端医疗器械的不平衡状况,年产能可达100台,产值4亿元。“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86%,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目前系列新产品正加速研发中,未来可期。”杨寅信心满满。
创新驱动发展是工业转型升级永恒的主题。去年7月,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着眼大局,对海州区和连云港高新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实现两区融合。通过近一年的抱团发展、合力攻坚,过去两区“各自开花”,如今一盘棋谋划,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带动海州新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7%,分别超全市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创业城等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医药龙头企业正大天晴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化药研发实力百强榜首,鹰游纺机、正大天晴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联瑞新材成为苏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各种优质要素叠加下,近年来,海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百亿台阶,达到653亿元规模,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年均增速达10.8%,仅今年前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亿元,增幅33.2%,新增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分别同比增长395.5%、165.5%……数字的背后,是涌动在海州热土上蓬勃的发展动力。
生态是海州最大的优势,海州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城市第一定位。漫步在碧波荡漾的东盐河畔,健身步道红绿相映,绿树环绕花草争艳,老人畅聊生活,孩童游乐戏耍,这般人、景、水交相辉映的美图并非“一角之景”。玉带河从昔日“龙须沟”化身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宝地;锦屏山、刘志洲山从昔日荒山变身绿水青山,成为群众流连忘返的天然氧吧;月牙岛不仅从港城最大的粉煤灰堆场蜕变为城市湿地公园,还盘活了周边地块,带来了地块增值百亿元……如今的海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优,空气优良率达80%,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87.5%,绿化覆盖率41%,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红利。
本报记者 程长春 刘慧洋 通讯员 于洋 邵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