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清江浦区北门社区的张崇善是个地地道道的淮安人,每年元宵节,他都会自己做些汤圆留着和家人分享。“元宵节吃汤圆,寓意着新的一年圆圆满满。甜甜的汤圆在我小时候是很难得的美味。而且,我记忆中的汤圆还拥有好几种颜色。”今年77岁的张崇善说,在他小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艰苦,他母亲做的汤圆是没有馅料的。那时候的汤圆被称为“汤圆子”,用玉米和高粱两种食物磨碎成粉后,搓成圆子做成汤圆,玉米做成的汤圆是淡黄色,高粱做成的汤圆是红色。虽然没有糯米汤圆那么好吃,却是当时元宵节里不可多得的美味。
张崇善称,他是在1958年之后才在元宵节里吃到糯米汤圆。每年春节晒糯米粉备年货是家里的重要日子。“将粮票兑换来的糯米泡水直到糯米变酥,然后磨细,再晒干。”回忆起晒糯米粉的过程,张崇善感慨晒出好的糯米粉是个技术活。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母亲终于开始给我们做有馅的汤圆。用猪油拌上白糖和芝麻,再包进和好的糯米面做成汤圆,每个汤圆像鸡蛋一样大。煮好以后咬上一口,喷香的馅料流出来,甜甜蜜蜜好吃到难以形容。”张崇善说,那时全家共八口人,元宵节每人可以吃到两只包满馅料的汤圆,其他汤圆仍是实心无馅。吃完馅料饱满的汤圆,一家人再去东、西大街看看花灯、踩高跷和玩花船等节庆活动,整个元宵节过得幸福美满。(融媒体记者 张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