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明广的眼里,一粒微尘足以称量罪行、昭彰正义;一丝纤维,便能绳绑歹徒、还以公道。
作为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微量痕迹物证和电子物证专家,王明广在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22年里,累计勘查现场6200余起,其中重大案件现场600余起,被誉为“针尖蝇头”的寻证者。
一只小瓶
他让“隐藏命案”水落石出
2017年3月15日,不满6岁的男童小海突然离世。经初步判断,小海系中毒身亡。家人悲痛欲绝之余,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吃了墙根的老鼠药?”
王明广抵达现场进行勘查后,发现了诸多疑点,样本采集工作随即迅速展开。经过13个小时连续奋战,小海生前涉足的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800余件可能涉案物品,被逐件提取、登记、保管、送检。最终,1只饮料瓶上的DNA和瓶内残留物中检出的剧毒物质,成为找到小海中毒原因的突破口。
经DNA比对,小海的邻居周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审讯中,周某坦白,自己因建房纠纷与小海家结下梁子,一直在伺机报复,遂对小海下了黑手。至此,一起“隐藏命案”随之水落石出。
“将凶手绳之以法,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王明广说,依靠痕迹勘验寻找犯罪线索,好比大海捞针,需要知难而上,绝不轻言放弃。
一根铜丝
他将痕检精度量级提升
“中学课本上有篇《核舟记》,记载匠人们能在小小的桃核上刻出丰富的人物、景观。其实,我们的工作跟这些匠人也差不多,我们是警营里的‘微雕’匠人。”谈及微量物证检验,王明广以古人作比,自有一套心得。
2014年,涟水县盗窃电动自行车电瓶案件高发,嫌疑人厉某在偷窃时被抓获,却自恃现场证据不足,百般抵赖。王明广对缴获的铁钳和被盗车辆的铜丝断口开展痕迹检验。然而,铜丝横断面直径仅0.2毫米,相当于3根头发丝粗细,和当时业内公认1-2毫米的痕迹鉴定最小限定值精度,几乎差了一个数量级。
怎么办?王明广用行动作答:28天,200余次实验,1100多次拍照,8300余次比对,最终将铁钳刀口与铜丝断口比对成功。鉴定结果一锤定音,嫌疑人厉某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也正是这次鉴定成果,王明广得以将形象痕迹鉴定精度从传统的毫米级提升至百微米级,在行业内引起震动。
从警22年,王明广参与检验鉴定6000多起刑事案件和数以万计的物证,出具鉴定书2600余份,始终保持零失误、零差错。同事们笑称,王明广就是一台“人肉显微镜”,每天在“针尖上找证据”。
一份匠心
他以开拓进取带领队伍
“针尖蝇头”是战场,方寸毫厘显真功。王明广不仅是微量痕迹物证的专家,也是电子物证领域的行家里手。在侦破淮阴区“套路贷”系列案件中,他与专业人员合力奋战7个昼夜,准确检验并分析59部手机里的海量电子数据,成功研判出涉案金额超3亿元的“套路贷”团伙组织架构等信息。
把精湛技能上升为理论成果,是王明广的又一追求。多年来,他先后撰写了10余篇有关现场勘查、痕迹检验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论文,其中一篇英文论文还被国际“工程索引数据库”检索收录。此外,王明广通过自学,获得了计算机硕士学位、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在2019年度全省刑侦电子物证练兵竞赛中斩获第一名,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日常工作中,他十分注重“传帮带”,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全省率先开展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并建立电子物证市级团队,推动我市刑侦电子物证在全省领跑,淮安刑警支队因此被评为“全省涉网新型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示范点”。截至目前,王明广与团队累计检验电子物证2000余份,在打击新型犯罪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省电子物证工作的先行者,他多次受邀为全省刑侦部门电子物证培训班授课。
融媒体记者 王妍妍
通 讯 员 欧清明 许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