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头灶镇金康村村民许成兰向湖北捐了10吨白菜,眼下那些地,已整理好准备栽插水稻。这些年,许成兰独自奋斗打拼,还要照顾智力残疾的儿子,并且成立头灶镇幽兰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强人。种植面积从起初的30亩到200亩,再到现在的400亩,规模一点点扩大,许成兰创造了财富,也走出一条改写人生命运的自强之路。
许成兰今年47岁,大家都说她好强能干。但以前,她在兴化一家不锈钢厂做化验员,是个“肩不能扛担、手不能提篮”的“小女人”,对干农活更是一窍不通。2004年与丈夫婚姻破裂,儿子判给了对方。2008年,许成兰发现儿子似乎比常人反应迟钝,便独自带着儿子去北京等地求医。许成兰回忆,在北京短短几日,光检查费就花掉一万多元。医生说,孩子患有智力障碍,药物治疗无济于事,只能靠父母多引导促进成长。花了一大笔钱,却连一颗药片都没换来,更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许成兰心里满是无奈和愧疚。她决定,把儿子留在身边,给儿子创造好的条件,弥补自己的亏欠。自此,许成兰迈出重走人生路的第一步。
那年,许成兰离开不锈钢厂,回到弶港老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设法赚钱。怎么赚钱?许成兰想到“靠山吃山”。那时,父母在金东台农场种西瓜,但是老人“会忙不会卖”,碰到外地人,交流常常成为障碍。许成兰会讲普通话,又善于沟通,就负责谈买卖,顺带着学经验、学技术。第二年,农场一农户因故无法继续承包土地,手中的20亩地想转包。那会儿,大多是七八户人家分包10亩田,一下子多出20亩,没人敢轻易接手,许成兰却心动了。别人说她胆子大,但用许成兰的话说,生活担子那么重,自己被“逼上梁山”,干脆一试。这一试,许成兰尝到了甜头,那年正好西瓜行情不错。许成兰回忆,有一天卖了三批西瓜,每斤单价从8毛5、8毛9涨到9毛5。许成兰犹记得,那天忙到天色很晚,但她的心境却像朝阳,对未来充满更多希望。
后来,除了种西瓜,许成兰又学着种甘蓝等蔬菜,供应给脱水蔬菜厂。地里的事忙不过来,就雇上几十个工人。2016年夏收时节,雨季来得更早,雨水更多,不少麦田成了汪洋,大家只能看着田里的麦子干着急。可这样的境地反而让许成兰“翻了身”。“那年没人敢承包土地了,大家都觉得不种不亏,一种就亏。”许成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又承包140亩地,种起青梗菜。当年,青梗菜市场行情很好,而且临上市时,一场喜雨让产量倍增。“原以为只能装一卡车,却整整装了四卡车!”30多万元,那算是许成兰心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她开始扩大种植规模,200亩、300亩,最多时达到500亩。
2017年,因头灶镇的外婆年迈无人照顾,许成兰丢掉农场承包田,带着孩子、父母来到头灶镇,承包260多亩地种小麦、水稻和蔬菜,并在镇村干部帮助下,成立家庭农场,现在规模扩大到400多亩。然而,今年上半年,地里第二批大白菜遭了殃。“从来没见过这种病虫害,也找不到原因,一地菜最后只好铲掉。”面对意外,许成兰没有气馁,只是笑笑,“恰巧证明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学农业技术,许成兰没停过。向书本学、向农户学、向农技人员学,从一窍不通到半个专家,许成兰总结出一条:不信科学,肯定种不好田。
坚持科学种田,成本投入很大,但收益也提高了。今年捐赠湖北的那批白菜品质很好,有人问:如果卖的话,能卖多少钱?许成兰摇摇手:“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个世上,除了金钱,更有爱心。”许成兰刚刚抱上孙女,觉得腿脚更有劲了。每天忙完地里的活,回家抱抱孩子。“这样充实幸福的人生很享受。我会继续自己的事业,同时把爱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