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环境美 人更美 ——人居环境整治“整”出村民生活新风尚
2020-06-24 09:20:00  来源:东台日报  作者:记者 许翰文  

夏日的五烈镇甘港村有种活泼的美,花儿争奇斗艳、树木青翠欲滴、鱼儿自在悠游、群鸟啾啾争鸣,良田美池屋舍之间,村民或往来种作、或洒扫庭除。走遍整个村落,房前屋后绿植成荫,路边田畔干净整洁,河道池塘碧波盈盈,每一帧都可成景,每一景皆可入画,俨然一片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谈起村庄环境的变化,村委会副主任朱来兵感慨万千。他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美,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人,每家每户换新颜后,村民自觉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意识蔚然成风。

环境的美是乡村的外在颜值,村民行为举止的美是乡村的内在气质,村民主动留住美丽环境,是乡村散发出独特而持久魅力的根源。走进甘港村民沈春兰的家中,才知道她正忙于新房的装修,房子周围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装修垃圾。“现在村里这么漂亮,我们也不能拖后腿。”她说,“装修产生的垃圾,都会及时清理掉,保证社区生活环境洁净舒适。”沈春兰的新房位于甘港新型农村社区,旁边就是休闲广场和文化礼堂,每天来健身器材上做运动的村民、到儿童游乐设施上玩耍的孩子、在礼堂前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络绎不绝。热闹过后,大家都主动将垃圾带走,广场上、礼堂前依然干净如初。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宜居的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四治理、四提升”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消除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废弃物等环境问题。同时,从“硬环境”开刀,向“软环境”延伸,突出文化乡愁,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乡土文脉传承,村庄规划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门前养鸡鸭,屋外脏乱差”的农村旧面貌已经成为历史,人居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净、畅、丽”的巨大转变。

环境改变人,美好的环境带来村民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陈德监在安丰镇红安村开了近40年的杂货店,见的人多,见的事也多,人们的每一点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以前来店里买东西的人,拆下的外包装往往随手一扔,店门口不仅有出店经营的商品,还有客人扔下的垃圾,杂乱不堪。现在自己将所有出售的商品都整整齐齐地排放在店内,让进店买东西的人能一目了然,大家买完东西,包装袋都会带走或主动扔到垃圾桶里。

“我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种了一些花,可漂亮了。”“我家厨房重新装修了,非常整洁。”“我把家里装饰了一番,挂上小灯笼,一下子温馨了好多。”红安村村民们乐滋滋地议论着自家的变化。在陈明江家中,专门建了一个小的储物间用来堆放杂物,关起储物间的小门,也就关起了原本庭院和房前屋后堆放杂物的脏乱形象。一有闲暇,陈明江还会拿起工具,清扫公共道路上的落叶,清除花坛里的杂草。他说:“村子是一个大家庭,每一片土地都应该被当成自家庭院一样爱护。”

在新街镇方东村,恰逢村民宋庆元出门倒垃圾,他走到垃圾桶前,将手里拎着的两个大大的垃圾袋,分别扔进了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识的垃圾桶中。垃圾分类,已经成了老宋的生活习惯,为此他还将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好好学习了一番。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对农村更友善。好的乡村生活一定离不开人,每一个走进去,住进去,在这里忙碌、生活,甚至哪怕只是经过它的人,都能参与进来,能够决定乡村的生活方式和面貌。村民不再是被动接受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是成为村庄真正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村民们慢慢摒弃了乱丢乱扔、乱堆乱放的陋习,养成了自觉呵护环境、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村风民风家风悄然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渗透延伸。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